段姓起源
段姓起源姓氏字源
段字的本义是锤击、锤炼的意思。许慎《说文解字》对段字所作的解释是:“段,椎物也。”朱芳圃在《殷周文字释丛》中讲得更加明白具体,他说:“金文段,象手持椎于厂中捶石之形。”段字是象形字,一般认为段字的左边像山石或山崖的形状,右边的象形则是用手持锤击之。由此可知,段字的来历当与开采石料、打磨石器有关,它的起源应该是非常古老的。我们的远古祖先在人类历史的最早阶段就学会了使用和制造工具,在悠久漫长的史前时代,人类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
古代段字与锻字通用。清人王筠认为,段不用火,锻则用火,同样都要加以锤击。石头可以锤击,金属则称锤炼。锻字的出现和字的形成比段字要晚一些,因为只有当人类社会进入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以后,金属的冶炼铸造工艺才得以普遍运用和推广。其实锻字也是一个很古老的字,《诗·大雅·公刘》中就有“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的文字记载。这里的锻字与(石段)相通,是指经过加工的石料。《公刘》所记述的是后稷的曾孙、古代周族的首领公刘率领族人自邰迁豳,安定居处,开基创业的事迹。到达豳地之后,派人横渡渭水,采运石料。按郑玄和孔颖达的说法,他们采来的(石段)石是用作椹质。所谓“椹质”,就是锻造金属器具用以承受锤击的砧垫。
“段氏”的出现,始见于《周礼·考工记·轴人》:“段氏为(钅甫寸)器”。晚清学者孙诒让解释段氏的含义说:“凡铸金为器,必椎击之,故工谓之段氏,锻则所用椎段之具也。”这里所讲的“段氏”,是指专门从事锻铸的工匠和管理人员。“搏器”为农具、钱(钅甫寸)之类。“椎段”即锤击的意思。《考工记》主要记述有关百工之事,其中列有“攻金之工”一类,所记内容就是段氏铸金为器的情况。我国自商、周至战国时期,青铜器和铁器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制作工艺极为精湛。“段氏”对于创造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推进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段姓溯源
1、源自共叔段,根源于姬姓,属黄帝的后代。
段姓受姓始祖是共叔段。他的曾祖父是周厉王,公元前841年,发生“国人暴动”,厉王死于囚所。据《左传》、《史记》的记载,周宣王继位,把他的弟弟姬友分封到镐京附近的郑(今陕西省华县)。姬友就是共叔段的祖父郑桓公。他是周幽王的司徒。公元前770年,犬戎攻破镐京,姬友死于王事。姬友的长子姬掘突继位,助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仍为周朝司徒,并把郑室迁到洛阳东南,史称“新郑”。故城至今保存完好。武公娶了申侯的女儿武姜,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寤生”,因难产,姜氏受了惊吓,对他一直不喜欢。 姜氏后来又生了一个儿子叫“段”,人们称他“叔段”。叔段仪表堂堂,勇武善射。姜氏偏爱叔段,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武公生了重病,武姜即请求武公废长立幼,立叔段为太子,武公没有同意。认为寤生无过,不可废长立幼。不久武公死了,由寤生继承了君位,是为庄公。于是武姜又请求庄公把制(今河南省汜水)作为叔段的封地,庄公也没有同意。
庄公元年(公元前尹43年),庄公把京(今河南省荥阳东南20里)作为叔段的封地,号称京城太叔。这事,使得武姜和叔段都感到不满意。生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的叔段,来到京地之后,开始训练自己的军队,大力加强武备,不断扩充势力。与其母密谋,准备袭击庄公。郑国大臣认为太叔内恃母后的宠信,外仗京城的险固,加紧练兵习武,势力日益强大,已露夺位反叛的苗头,将会对庄公构成威胁,危及郑国。劝庄公及早采取措施,除掉叔段,消除后患。叔段的这些做法庄公都看在眼里,但却不动声色,佯装不知。认为时候未到,处心积虑要让他充分暴露,多行不义,自取灭亡。
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722年),叔段果然出兵袭击庄公,其母武姜作为内应。于是庄公发兵声讨,叔段不敌逃回京地。庄公进攻京地,京人倒戈,背叛叔段,叔段又再逃到鄢地(今河南省鄢陵县北),庄公又出兵鄢地,在鄢地,叔段兵马溃徽,又逃到共地(今河南省汲县),最后在共地落脚,被当时人称为共叔段叔段逃奔至鄢,继续遭到追杀,流亡死于共国。因叔段出奔共国,所以又称“共叔段”。庄公怨恨母亲,发誓今生今世不到黄泉永不相见,并把母亲发落到城颍安置。直到后来为颍考叔孝敬母亲的行为所感动,产生悔悟之心,才设法挖掘隧道,下及黄泉,彼此相见,重新恢复了母子关系。
共叔段死后,家人子孙四处逃散。郑庄公的儿子郑厉公继位,态度有所改变,他曾对臣下说:“不可使共叔段无后于郑。”并于周(嫠-女+厘)王四年(公元前678年)将出奔在卫国的共叔段的孙子公父定叔及其家人迎回郑国。公父定叔的父亲名叫公孙滑,定叔回郑以后,共叔段的子孙始称“公孙段氏”。这就是所说的河南段氏。
共叔段的后代子孙将“段”作为自己的姓氏,这表明了他的后代子孙对共叔段的爱戴与尊重。据《左传》载,郑国的后人对共叔段普遍都是很爱戴与尊重的,在《诗经》中《叔于田》(三首)、《大叔于田》等郑国民歌也有对共叔段的歌颂,史学家有许多人怀疑共叔段的遭遇是一桩冤案
2、来自段匹(石单),根源于鲜卑族后裔,
段匹(石单),辽西石城人。据《辞海》载,西晋时,鲜卑族的一个部落首领叫段务勿尘,在归顺朝廷后被封为辽西公。他的领地内原有三万家,分布在今辽宁西部。但后味他的领地被十六国之后赵皇帝石虎于太宁元年(349年)占领,其属民逃到中原各地,与汉人杂居,并逐渐与汉人融合,在生活习惯上也没有两样。又据清人张澍《姓氏寻源》一书载,段务勿尘本鲜卑人檀石槐之后,其属民在与汉人融合之后,其东晋怀帝时的左贤王兼幽州刺史,段匹(石单),作为段务勿尘之后人,即将这“段”作为这些属民统一的姓氏,使之成为段姓族人重要的一支。是为辽西段姓。
3、来自李宗,根源于李姓。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他的儿子李宗,封于段干(约在今山西省夏县境内)之后,即以封邑段干为姓。后来,魏国的段干木、段干子,齐国的段干朋,都是他的后代。战国时,段干木的子孙西迁入关,在姓氏中去掉干字,单姓段,所以在西汉以后,就没有“段干”一姓了。根据《风俗通》一书中的记载,战国初期魏之段干术,原是晋国人,后来到魏国,守道不仕,住在魏邑段干,人称段干木,他的后代即以段为姓氏。另外还有,《唐书·宰相世系表》关于“封段为干木大夫”一说。这些也都可以作为段姓来源一说佐证。这就是山西段氏。
4、云南6族(还有哈尼族),根源于段思平。
唐宋时期,在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白蛮出身的段思平,建立了大理王朝,其子孙在这里相继统治了317年 (737—1053年)。白蛮就是白族,段姓一直是白族的大姓之一。特别是大理王朝被蒙古人忽必烈灭亡之后,有更多的白族人改姓段氏。如今在大理一带,多为段姓。清人张澍在《姓氏寻源》中说:“云南蛮段氏,魏末段延没蛮,代为酋帅。裔孙凭入朝,拜云南刺史,本出武威。”这就是云南段氏的来历。始祖段延是出自武威的地道的汉人,是共叔段子孙西迁武威后的后裔。如此看来,云南段氏同河南段氏本是同根生,云南段氏被世人视为白族(还有的是哈尼族)。清人冯苏在《滇考·段氏大理始末》一数千字的长文中说:“段氏之先为武威郡人。唐天宝末,段俭魏佐南诏王蒙氏有功,赐名忠国,擢清平官(相当于宰相)。六传生思平。”
段(Duàn)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是春秋时郑武公的儿子共叔段的后代,以王父字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史记·郑世家》等资料所载,春秋时,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长子庄公时难产,生二儿子叔段时却很顺利,因此她喜欢叔段而不喜欢庄公。郑武公病重时,她请求武公废长立幼,郑武公没有答应。庄公当了郑国国君后武姜又请求把制作为段叔的封地,庄公不答应,而把京城封给了段叔,段叔与姜氏勾结,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并准备袭击庄公。庄公获悉后派兵讨伐。段叔大败,逃到共,称为共段叔。他的子孙后来四处分布,有的姓段,有的姓共叔,还有的以共为姓氏。这就是河南段氏的由来。
2、出自封地,为段干木的后代以地名为氏。据《史记·老子列传》所载,老子之子宗,春秋时为魏国将领,受封于段干,人称段干木,后代有以单姓段为姓氏的。这为山西段氏的由来。
3、出自辽西鲜卑族后裔。据《姓氏寻源》、《辞海》等资料所载,西晋时有鲜卑人的一个部落首领檀石槐之后,叫段务目尘、段匹石单等,被封为辽西公。其领地有三万家,分布在辽宁西部,族人多段姓。十六国时被后赵帝石虎所占,后来与汉人杂居,遂被融合,后多以段作为姓氏。是为辽西段姓。
4、出自云南段姓宗源有二:
① 据《姓氏寻源》所载:“云南蛮段氏,魏末段延没蛮代为酋帅,裔孙凭入朝拜为云南刺史,本出武威(今属甘肃省)。”后传下这支段姓。
②后晋时,白蛮人段世平建大理王朝(治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段姓为其大姓。
5、出自其他小数民族有段姓。潞西德昂族道普雷氏,满、蒙、土、苗等均有段姓。
得姓始祖:共叔段。春秋时,郑武公妻子武姜生长子寤生时,难产以为怪,遂不喜欢;生少子叔段时顺利,且叔段生的一表人才,很讨武姜欢心,于是请求武公立叔段为太子,武公以长幼顺序没有答应。庄公寤生即位后,武姜请求把制(今河南省汜水)封给叔段,庄公不同意,而把京城(今河南省荥阳)封给弟弟,人称“京城太叔”。太叔恃母爱,并以武姜为内应公开招兵买马企图夺兄之位,就在他一切准备就绪即将行动时,早有防备的郑庄公先发制人,突袭京城,大败叔段。叔段逃到共(今河南省辉县),时称共叔段,其子孙为与郑国王室有所区别,以王父字为氏,奉共叔段为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依“寻根溯源”所述,段姓发源地有四:
1、叔段逃逸之地共,今河南北部辉县一带;
2、魏将宗,其国所辖在今山西东南及河南北部一带;
3、鲜卑段姓受封之地位于辽西;
4、云南。
早期段姓以陕西、甘肃一带繁衍最旺,以后段姓大致以此二地为主迁地,扩播四方。西汉时,段任北地都督,玄孙段贞任武威太守,子孙遂在此世居,日益族大人众,形成武威郡,尊段贞为开基始祖。魏晋南北朝之际,段姓或因仕宦,或因避战乱而迁往各地。段贞后裔段荣任北魏定、秦二州刺史,段诏任北齐太宰左丞相,封平原忠武王,段嗣元任郑州刺史,段楹任大理司直并隋、朔二州刺史,段纷任后魏晋兴太守。此支段姓可谓仕官累累,簪缨不绝。另有鲜卑段姓世居之地被后赵帝石虎所灭,族人遂与汉人杂居,而日渐相融。唐代段姓仍以北方人口居多。段 一支此期仍多入仕,主居于陕西西安及河南一带,人丁兴旺,家族庞大,有段文昌任穆宗时宰相。后晋有白蛮(白族前身)人段世平建大理王朝,其子孙相继统治达三百一十七年之久,致使段姓在云南发展迅速,今日大理,段姓仍位居大姓之一。宋元时,北方段姓为躲避金人南下及蒙军入主中原所带来的战祸,而纷纷南下,为南方段姓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明代有山西大槐树籍段姓迁于山东、河南、河北、甘肃、陕西、湖北等地。清代段姓无大规模迁徙之举,各地段姓繁衍平稳,覆盖广泛。今日段姓以四川、山西、河北、云南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段姓约占全国汉族段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段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七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三。
历史名人
段 韶:南北朝时北齐姑臧武威人,累官至左丞相,封平原郡王。
段 随:十六国时西燕人。初为西燕大将,国内大乱之时被推为王,旋被杀。
段 业:西安人,十六国时北凉国君,初为后凉建康(今甘肃省高台南)太守,后为匈奴人所拥立,在位三年被杀。
段 规:先秦时期曾以崇高的声誉而被韩康子礼聘为相。
段干木:战国时魏国人,求学于子夏,与田子方、李克、翟璜、吴起俱为魏国才士。其潜学守道,不事诸侯,受到魏文侯敬重,据传文侯每过段干木家门,定站立伏于车前横木,以示尊敬。
段会宗:天水上邽(今甘肃省天水)人,西汉任西域都护、雁门太守等职。为人义气,重功名,受到各族敬畏。
段孝直:汉景帝时举孝廉,为长安令。性刚直纯孝。家有良马,为先父生前所乘,雍州刺史梁纬倚势索之,未遂,冠孝直以受脏之罪而下狱致死。
段匹石单:晋时鲜卑人。建武初任幽州刺史,与刘琨联盟讨伐石勒,兵败后至襄国,仍著朝服持晋书。后在国中推其为君主时,事露遇害。
段思平:五代时南方大理第一世王,他出自白蛮大姓,原通海节度使,世为南昭贵族。公元937年,建立大理国。
段安节:唐齐州临淄人。成式子。自幼喜欢音乐,能唱歌,对音律也颇有研究。著有《乐府杂录》,记载开元以后的乐部、乐器、节目、演员等。
段志玄:唐朝齐州临淄人,少年为无赖,屡屡犯法,隋末客居太原,为李世民所赏识,随从李渊父子起兵。潼关之战中击退屈突通,后从李世民讨王世充。世民即位,封樊国公,后改褒国公。
段文昌: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人,唐穆宗时为相,治尚宽静。文宗时拜御史大夫,封邹平郡公。
段成式:文昌子,唐代文学家,官至太常少卿。其人博闻强记,藏书甚丰,撰有《酉阳杂俎》,清人辑其诗文成《段成式诗》。
段秀实:汧阳(今陕西省千阳)人,唐代司农卿。曾被叛将朱沘胁于军中议事,秀实以象笏猛击朱沘,遂遇害。
段思平:五代时白蛮人,世为南诏贵族。初为通海节度使,公元九三七年,建大理国。史称“大理第一世王”。
段成己:绛州稷山(今属山西省)人,金代著名文学家,与其兄段克己均为当时享誉文坛较有影响的人物。
段兴智:为段思平所建大理国末代国君,为忽必烈所灭。元籍其地,封兴智为摩河罗嵯,管领八方。及卒,后传十一代总管。
段玉裁:字若膺(1735-1815),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省金坛人。清代著名文学训诂家、经学家。有《经韵楼集》十二卷、《诗经小学》、《古文尚书撰异》、《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汲古阁说文订》、《 说文解字注 》及《经韵楼集》等书。
段祺瑞:安徽合肥人。原名启瑞(1865-1936),字芝泉,晚号正道老人。1885年入天津武备学堂。近代皖系军阀首领。曾任提督、国务总理等职。1936年病卒于上海寓所。
郡望堂号1、郡望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治所在长安。三国魏将辖区改称京兆郡。
武威郡:汉间在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此支段氏的始祖为西汉段贞。
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西晋移至池阳。
天水郡: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始置,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魏仍改为天水郡。
2、堂号
君轼堂:战国时期魏国的段干木不肯作官,魏文王却认为他很能干,于是亲自登门拜访,段木干跳墙躲了起来,不肯与之相见。文侯依然很尊敬他,每次从他的门前经过时都要站在车的横木上肃立,并说:“段干木是贤人,我能不轼吗?”
此外,段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武威堂”、“京兆堂”、“锦绸堂”、“余庆堂”、“多寿堂”“凤集堂”等。
段姓宗祠通用对联
【段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忠留册笏;
学博酉阳。
——佚名撰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司农卿段秀实,字成公,汧阳人。朱泚反叛,认为他能孚众望,胁迫到军中计事。他乘间用象笏猛击朱泚,遂被杀害。后追赠太尉,谥忠烈。下联典指唐代太常卿段成式,字柯古,临淄人。他博闻强记,藏书丰富,尤多奇篇秘籍,撰有《西阳杂俎》,清人辑有《段成式诗》。
文称二妙;
国立一王。
——李文郑撰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金代文学家段克己、段成己兄弟,绛州稷山人。段克己,字复之,金末进士,人称逐庵先生;段成己,字诚之,号菊轩,金末正大年间进士,官宜阳县主簿。入元后,兄弟二人都不再做官,一起隐居在龙门山,均以文章著称,文学家赵秉文称他们为“二妙”。后人汇集他们兄弟的诗词,编为《二妙集》。下联说十六国时凉州地方政权首领、北凉的建立者段业,京兆人,博览史传,善长文词。后凉时官建康太守,龙飞年间,沮渠蒙逊脱离后凉,推他为凉州牧,年号神玺,三年后改称凉王。后被沮渠蒙逊所杀。
平羌锡士;
梦凤呈样。
——佚名撰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说东汉武威姑臧人段,字纪明,少年时就习弓马,尚游侠。桓帝时为中郎将,因镇压公孙举、东郭窦起义封列侯,后官护羌校尉,至太尉。下联说北宋开封人段少连,字希逸,历官知县、知州,多有政绩,事无大小,决断如流,不向权势屈服,范仲淹曾推荐他“才堪将帅”。后官工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相传他出生时,母亲梦中见凤凰集于庭院。
忠留丹笏;
学博酉阳。
——佚名撰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沂阳人段秀实,字成公,因军功官至泾原郑颍节度使,数年间,吐蕃兵不敢侵犯边塞,建中年间官司农卿。原卢龙节度使朱沘在京城哗变,被推为皇帝,请素有威望的段秀实为辅佐。段秀实表面与朱沘合作,一天,乘议事的机会,夺象牙笏出击朱沘,被杀害。下联典指唐代文学家段成式,字柯古,临淄人,因父亲段文昌(穆宗时宰相,封邹平郡公)之荫官秘书省校书郎,官至太常少卿。家中藏书很多,他博闻强记,著有《酉阳杂俎》。又能诗,后人辑有《段成式诗》。
逾垣避主;
击笏除奸。
——佚名撰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魏·段干木屡征不士,魏文侯亲顾其宅,干木逾墙以避之。下联典指唐·段秀实事典。
【段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远岫林端出;
清波城下回。
——唐·段文昌撰段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翰林学士段文昌《晚夏登张仪楼呈院中诸公》诗句联。
水暗余霞外;
山明落照中。
——唐·段文昌撰段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翰林学士段文昌《题武担寺西台》诗句联。
句饶方外趣;
游惬社中朋。
——唐·段成式撰段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太常少卿段成式《书事》中联句。
【段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好溪呼于百姓;
开谕胜过三军。
——佚名撰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太常少卿段成式的事典。下联典指唐代翰林学士段文昌的事典。段文昌,字墨卿,一字景初,临淄人。穆宗时入相,出为剑南西川节度。汉尚宽静。文宗立,拜御史大夫,封邹平郡公。后复节度西川卒。
【段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九经陶铸资群彦;
一字源流奠万哗。
——赵朴初题江苏省金坛市段玉裁纪念馆
段玉裁纪念馆位于金坛大南门外愚池风景区。建于1984年,占地65亩,其中水面35亩。纪念馆建筑为仿清式砖木结构,四合院布局,南向,筑在四面环水的小岛上,三面环水,景色宜人。“段玉裁纪念馆”横匾由舒同题写。门前有狮了滚绣球昆石一对,步入门槛,门厅两侧各接一厢房,中间为长方形庭院,正对面为纪念堂,七架梁,面阔三间,歇山顶,飞檐翘角。梁上有一镏金横匾:“朴学宗师”,为著名书法家沙孟海题写。堂内屏门前置段玉裁半身塑像,侧前后柱上有两副楹联,一由周祖谟行先生书写,一由赵朴初先生撰写。庭院两侧水榭分别陈列段玉裁各种著作和后人研究段著的学术论文。各厅室由回廊连接,四周绕以院垣。院门开在溧金公路之侧。进院门是一方有20亩的广场,广场与纪念馆一水相隔,过广场右折,经柳荫长堤、五曲桥、六角亭,便抵门厅,进入纪念馆。此联是赵朴初的会心之作。
【段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说字解经,功超许郑;
审音辨韵,名震乾嘉。
——周祖谟书写江苏省金坛市段玉裁纪念馆
上联“许郑”,典指许慎、郑玄。下联“乾嘉”,指小学名家辈出。
旷览江天,包罗海岳;
长养花木,位置鼎彝。
——清·薛慰农撰段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咸丰进士薛慰农赠清代文人段小湖联(节录)。
独存一夫,坚守学道;
尚有二人,拥为君王。
——佚名撰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魏国人段干木,与田子方、李克、翟璜、吴起俱为魏国才士,诸人都当了将军,只有他独潜学守道,不事诸侯,为于下所重。下联典指段姓称帝者有二人。即:十六国时西燕内乱,众推大将段随为王,改元昌平,旋被杀;十六国时,又有西安人段业,被匈奴人拥立为北京国君,在位三年被杀。
云南省大理段氏简史
在云南段姓的历史时间比较长,最早的时候就是汉代,以后他们自称是共叔段的后裔。到云南以后,就发展起来了,后来发展到段思平这个时候,就在通海他当上了节度使,通海节度使,后来根据历史的发展,他后来就开创了大理国。就变成了大理国的国王。一直到段兴智结束,大概有200多年的时间。在云南曲靖中学存有“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碑文用汉字书写,记载了大理国明政三年,滇西白族的地方政权和滇东北的彝族37部落,在打败了几个部落头领之后,回到石城会盟的故事。元世祖忽必烈来云南征服大理以后,就接管了大理国,大理国的国王这一支段氏家族就变成了总管。大理总管这一代逐步到了元代的末期,大理总管段姓的这一家族就分成了几个支系,一个支系就到了陕西的雁门关,一个支系到了腾冲、保山一带。一个支系到了临安,就是现在的建水、红河这一带。还有一个支系到云龙,另外一个支系就到了剑川。在古代的段姓人物中,值得称道的是为民族团结作出突出贡献的段会宗。段会宗在西汉(公元前33年),任西域都护,在西域各民族中有很高威信。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段氏为云南大理、剑川世居白族,在云南白族中有许多人姓段,因段氏祖先做过大理国王,而且其中有九位国王以帝为僧,流传下来了许多传奇的故事,段氏因此声名显赫。
云南省大理国段氏皇帝族谱
大理国段氏,出自中原姬姓。姬姓:为中国周朝王室之姓。周文王姓姬名昌,子武王有天下后,追尊为文王。
周平王时,相继任用郑武公及其子郑庄公为卿士(相当于宰相)。平王死,桓王继位,不想再用郑庄公,而想改用虢公为卿士,于是“周郑交恶”。公元前707年,桓王以周、蔡、卫、陈四国之师伐郑,为郑师所败,桓王被射伤。从此,天子的威信更加低落,仅存共主的虚名。这时有诸侯国一百余,不再听命于天子,互相兼并,于是出现了大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情况。这样的大国称为“霸主”。各大国都想当“霸主”,于是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所载,春秋时,郑武公的小儿子叫共叔段,其支孙以王父(祖父)的名“段”为氏。
又据世系表上说:段氏,姬姓,郑武公少子共叔段,其孙以王父名为姓,世居武威。
段氏宗谱上说:段氏之先,武威郡人也。有名俭魏者,佐蒙氏阁逻凤(南诏国王)有功,六传至思平而有国。改号大理,时后晋天福二年也。九传至段廉义,熙宁八年,为其臣杨义贞所弑,自称广安皇帝,凡四月,而段氏臣高升泰以东方兵讨灭之。仍立廉义之侄寿辉,复废之,而立其庶弟正明。十三年,正明避位为僧,国人共奉升泰为主,而段氏中绝。高升泰既代段氏,二年将卒,嘱其子太明求段氏后正淳立之,号后理国。于是段氏复有云南地,自正淳自段兴智凡七传而国灭。段氏自思平至兴智二十二主,历三百一十二年。元灭后理国,得四郡八府,蛮部三十有七,设大理都元帅府,仍录段氏子孙,世守其地,段氏自段实暨段明有十二总管,与元氏(元朝)共为存亡。
《滇考·段氏大理始末》(节选)
滇考·段氏大理国始末 冯 (更生)
段氏之先为武威郡人,唐天宝末,段俭魏佐蒙氏有功,赐名忠国,擢清平官。六传生思平。思平生有异兆,及长,智量不凡,仕为通海节度使。杨干贞篡位,思平图雪国愤,深自韬晦,干贞忌之。思平虑不免,卜于秀山神祠。往巴甸就其舅爨判(姓名)自匿。干贞索捕甚急,思平与(郑)买嗣旧臣高氏眶,高方为善巨守,有志兴复,密遣人招思平。思平与其弟思良、军师董伽罗走就之。追者在后,昼夜兼行至“药师寺”避入,计必死,顷之,追者去,出视则门封蛛网矣。至品甸波大村,得奇戟。又叶镜湖有妖物,夜出食人,行旅不敢进。思平持戟暮至,见水际隐隐有光如匹练,逼视之,一马伏不动,收得之,乃神骥也,日行数百里,追者莫能逮。行山谷中,馁甚,摘野桃剖食之,核肤有文,曰“青昔”。思平怪之,以语董伽罗。对曰:“‘青’乃十二月,‘昔’乃二十一日。今乃杨氏政乱,吾当是日举义乎?”遂至善巨,与高氏谋,高氏曰:“东方诸部,聚之可得胜兵数万人,动以大义,罔不济矣。”遂往借兵,东方黑爨、松爨三十七部皆助之。会于石城,众十余万,鼓行而西,所向无敌,师至河尾,是夕,思平梦人斩其首,又梦玉瓶耳缺,又梦镜破,惧不敢进,董伽罗曰:“三梦皆吉,进也。公为丈夫,‘夫’去首为‘天’,天子兆也。玉瓶去耳为‘王’,王者兆也。镜中有影,如人有敌,镜破则无影,无影则无敌。三梦皆吉,进也。”思平乃决,明旦,引兵欲渡,莫知所从,见江尾一妇被璎而浣者,指曰:“人从我江尾,马从三沙矣, 尔国名‘大理’。”从之,得济。遂以后晋天福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入关。杨干贞战不胜,率妻子走永昌,欲入缅国,以图恢复。思平追至万箭树,自缢死,亲属皆俘。思平自立,改国号“大理”,都阳苴咩城,改元“文德”,逐杨氏邪臣,除苛令。以董伽罗为相国,封高氏为兵侯(有些书为“岳侯”),分治成纪、巨桥等地。封爨判为巴甸侯。祠秀山神,加思三十七部,于是远近归心。……
元复议南征,命太弟忽必烈分三道,以宋宝祜元年十一月进薄大理。兴智(二十二代王)及其相高泰祥迎战,大败,兴智奔善阐。泰祥奔姚州,被执,谕之降,不屈,命斩于五华楼。泰祥临刑,叹曰:“段运不回,天使其然,为臣殒首,吾事毕矣。”……段氏自思平至兴智共二十三世,皆僭称皇帝,有庙谥,年号,凡三百五十年(实为315年)而亡国。
以上四支段姓,是段姓最主要的成分。其中共叔段一支,势力最大,由于其活动范围基本上在中原一带,我们通常把它称之为“河南段氏”;段匹碑一支,由于其活动范围基本上在辽西一带,我们通常把它称之为“辽西段氏”;段思平一支,由于其活动范围在云南大理一带,我们通常把它称之为“云南段氏”;李宗一支,由于其活动中心基本上在山西一带,我们通常把它称之为“山西段氏”,等等。
段姓迁徙史
概述:
段氏的发源地主要有三:一是河南北部共叔段的一支;二是段干邑的段干木的一支(段干邑现已不可查);三是出自辽宁西部的鲜卑部落。
大体上来说,在姓氏的发展史上段姓应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民族,源于北方,大举发展于北方,尤其是陕西、甘肃两省最旺盛。据有关资料记载,西汉文帝时有段印任北地都督,其子孙始居武威(今甘肃境内),传至十七世孙段荣,北魏时任定州、秦州刺史。短荣的八世孙段楹任大理司直。其后代世代为官,在汉至隋唐时,陕西、河南、河北、云南都有了段氏的子孙。从整体上看,段氏的分布主要在北方。
江西段姓:
江西段姓源头不只一处。就鄱阳(今鄱阳)平原段姓而言,人数较多的是隋末唐初段健的后裔。段健的先祖居住在河南封丘县。段健凭进士出身被委派到江西饶州府作判官。他有三个儿子:长子至纯、次子至正、三子至中。至纯迁居安徽歙县,至正迁居山西芮城,至中留居鄱阳。至中第三代以后又有子孙回河南或去山西、山东做官。至今,至中的子孙主要分布在鄱阳湖四周的波阳、都昌、湖口、彭泽、乐平、余干、万年等县。也有外迁安徽、湖北、湖南、江苏等省的。
江西另有一祖,早于段健入赣,他就是南北朝时期的段璜。段璜于南朝宋景和元年出任袁州(江西宜春)刺史,举家迁到袁州。终葬袁州。段姓历来是宜春的大姓。
段文昌的后裔曾在荆南、四川东南部居住过,后段文昌之子段成式任庐陵(江西吉安)刺史,因事免职,退居襄阳。其兄段成仅从官场隐退后,兄弟二人都迁居鄱阳。他们的后人与段胜添、段胜云(二人是段成式同胞弟)及其后人,于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在鄱阳共修族谱,尊成式、成仅为鄱阳西湖派段氏之祖。修谱后,胜添于后唐应顺元年(934年)带四子安达、安经、安礼、安寿男妇迁江西泰和县清安乡田石庄居住。在此之前,胜云在后唐光化二年(899年)要长子安福先于伯父胜添迁往泰和县清安乡。段胜云自己则是应顺元年与兄胜添一起迁往泰和的。成式的后裔段翊做过江西永新县令,是永新段氏之祖。这支段姓族人奉共叔段为始祖,比较明晰的祖源是出自武威。后来,这支段姓的子孙也有迁往湖南和湖北的。
湖北段姓:
湖北段姓主要是从江西迁去的,也有从湖南迁去的。
湖北东部段姓人数很多,他们是段至中的后裔。祖籍鄱阳,原住江西饶州荐滩村。至中公下传而至段彦宗。段彦宗就是湖北段姓第一祖。彦宗公于宋哲宗元祜五年(1090年)任内官内史,后在家赋闲。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金人南侵,朝廷宣诏彦宗公守饶州。后被免职,举家外迁,率族人渡鄱阳湖过长江北行,先到安庆,后至蕲春,最后选定山水环绕,土田丰饶,民朴俗醇的英山瓦寺前定居,购买了当地吴、夏两姓田产及建屋基址,修建庐舍,艰苦创业。八世祖段伯坚因佐朱元璋平定天下有功,明太祖亲自赏赐锦衣玉食及禄米田,并特许庆典祭祖上演春戏。这一支段姓族人很重视对后人的文化教育,举人、进士几乎科科都有。有段珏、段环兄弟二人同年考中文武解元。
英山原无县治,是从罗田县分出,宋咸淳年间置英山县。明代英山县令段朝立,因为官清正廉明,后人在旧县衙门侧建了一座祠宇纪念他。段彦宗的后裔现在散布在除英山以外的罗田、浠水、新洲、蕲春、麻城、黄梅、黄陂、大悟等县市。另有外迁浙江、安徽、河南的。因鄂东南接近鄱阳,也不排除其他祖源。鄂南与洞庭湖接壤,石首、监利的段姓与湖南岳阳、南县、华容段姓同宗,都是段千驷的后裔。
辽西段姓:
辽西段姓源于东北辽河流域,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与其他民族融合,北向松江流域迁徙,西向内蒙古、山西迁徙,南向天津、北京、河北以及河南北部迁徙。进入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后,与汉人杂居,逐渐定居以农业为主。加之魏孝文帝大力提倡改革,学习汉族文化,到隋唐时,进入中原的鲜卑段姓已完全与中原汉民族融合。
除以上段姓分布集中的地区外,在安徽的寿县、合肥,浙江的杭州、常山,江苏的南京、金坛、句容、句曲以及福建的建宁等地都有段姓族人集居。
云南段氏:
云南段氏的发源是甘肃武威,其总根子是共叔段。最先到达云南的是魏之段延,继之是北周之段永,再继之是唐之段俭魏。他们的子孙繁衍迁徙由少到多,遍布云南。接受当地白族生活习惯的影响,并进而冠之白族籍,成为白族段姓。总的说,白族段姓(史书称白族为白蛮,称白族段姓为蛮段氏,蛮是对南方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不恭)遍布云南,而在云南较为集中的是大理,而在大理较为集中的是喜洲镇。
大理国1254年被元朝灭亡。但灭亡之后,段氏依然被元朝任为大理总管。“总管”者,总管也,依然拥有较大权力,又传 12代,统治达近百年墨江段姓是大理段姓的一个分支。这里的段氏宗谱所载,是明熹宗(1621—1627年在位)末期,大理剑川的段龙生应恭顺土知州(墨江在明代属恭顺州)的邀请迁来墨江的。从此生息繁衍,人丁兴旺,在墨江形成了段姓的一个支派。当地段姓楹联中的“分派大理”所指的就是这种情况。清代嘉庆二十年(1815年),墨江段姓七世祖段明浩主,持族人公议,确定“明、其、思、为、以、宗、守、芳、尚、之”等10个字为他们的世派。在近180年的漫长岁月里,段氏子孙字派不乱。据著名学者段以德先生介绍,现在最年长的是“以”字辈,包括他自己在内,仅存三人,下五代的“之”字辈已开始生儿育女了。墨江段氏主要来自大:理,现有七个支系,人口众多,有段氏宗祠、宗谱,宗谱有七本,一个支系一本。还有来自玉溪的、石屏的,与大理段氏虽同姓不同宗,但曾于1911年经协商,统一字派,称呼统一。
段龙生被墨江段姓人尊为始祖,在这个表里是将他祖父段首德作为一世的,他是三世。据段以德先生介绍,段龙生来墨江后,生段世元,段世元生段本珍,段本珍生段光裕,龙生、世元、本珍、光裕这四代都是单传。六世祖段光裕生有七子,从此后,“明”字派即有七支。长支段明洙有四子,其炳、其(舆-八+女)、其岑、其崇。其中其崇又有子四人,即思尧、思舜、思禹、思周。其中思舜生为铭,为铭生以德,……其直系血亲立表如前面已讲,段明洙有子四人,其长子段其炳一支,较之另外三支,人口发展最快,现已进入十六世,脉络也非常清晰。
湖南段姓:
湖南段姓起于南宋末年、元朝初年,早期的集居地在湘中新化县和湘南耒阳县,后洞庭湖平原也迁来一支段姓族人。这三支段姓都是来自江西,与唐代成式同宗族。
河南段氏:
1、南移与东迁:主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春秋战国时代,也即共叔段的时代,共叔段的子孙为了逃难,向东一般逃到开封、封丘、通许一线就定居下来,谋求生存发展。
第二步就是经历若干年以后,如遇“黄泛”时期或“靖难”发生后的南移或继续东迁 (关于南移,除战乱原因外,还有南宋以后因经济重心的南移而带来的人口南移,但这种南移是逐步的和缓慢的)。继续东迁,最远的莫过于到江苏金坛、溧阳、宜兴、句容、丰县一带。据金坛段氏宗谱记载,段百三是金坛段氏的始祖,到段玉裁时,已经历了600多年。“靖康之难”以后,北宋灭亡。南宋皇帝赵构把都城由开封迁到临安。“靖康之难”造成了河南段氏的又一次大逃亡。道光年间,河南迁去金坛、常州、溧阳、丹阳、武进、宜兴一带的段姓原不过20来户,有的行医,有的教书,有的种地养蚕,经过100余年的奋斗发展,耕读传家,几近百户了,而且出现了不少优秀人物,如段玉裁,即是其中的代表。
2、西迁:共叔段的子孙为避难,有一部分西去。从潼关西向,一路经过长安、扶风、陇县、天水、兰州,直至武威、张掖、敦煌。居武威者,竟成郡望。共叔段的子孙到武威后的第——世祖是谁,现已无从查考。
3、说河南段氏的回迁。河南段氏迁出后又回迁,在东向、南向都有,江西波阳段至中之二子则六之携家返河南封丘 (则二、则八两家依然留在波阳或都昌),湖北郧阳段穆之携家返河南新郑。甘肃武威、张掖、天水段氏的回迁,产生了影响。段秀实本甘肃姑臧(武威)人,因曾祖段师濬,任陇州刺史,举家搬陕西千阳而入籍千阳,并成为千阳大族的;段邛的19世孙段纷,任后魏晋兴太守,而举家搬住山西稷山,使稷山出现了段姓大户;段纷的五世孙段偃师,为唐太子家令,徙居山东齐州临淄(属河南道),使临淄出现了段志玄、段文昌、段成式这样的文武名人。段志玄之孙段怀本,任礼部郎中、苏州刺史,又徙居河南中牟,使段氏又成为中牟大姓,等等。或迁陕西,或迁山西,或迁山东,或迁河南,但根子都在甘肃武威等地。
当年河南段氏西去武威,现在武威段氏东向,是一种回迁。东汉中期,还有一支武威段姓人流入四川成都一带。
云南墨江《段氏七修家谱》序
族之有谱,凡以教亲睦,察远近,别真伪,备遗忘也。每世必修,一节之长必录,一行之善必书。谱之为义大矣哉!稽滇志所载,蒙诏僭制,不知汉大。段氏虽相沿割据,然求经籍,受册封,颇知礼义。有宋徽宗政和七年段公正严,遣使入贡,诏封为大理国王。迄今大理、剑川,段氏子孙繁衍,其兴衰源委,必有谱牒可稽。但两地遥隔,无从咨询,姑以俟后人之详察耳。我高祖龙生公,移居他郎(即墨江),因屡遭兵火,家乘无传。祖本珍公,所为深长太息也。祖自幼乐施好善不倦,而家贫无资,遂以簿书糊口,及顶吏进京,考职候补经历,旋以年耄,累征不就。吾父光裕公,性至孝,祖母陈氏病,割股救焉。历事继祖母三人,不异所生,其事吾祖也。每岁终以十金寿。左右就养无方,务得其欢心而后已。雍正壬子,夷逆之变,奉上宪委,往定南里招安,不避艰险,辛苦备尝,为所全活者万余家。平定后,经营家政,光大门庭,俾浩兄弟文成武就,入校庠而食廪禄,列铨选而贡朝廷。皆其积善成德栉风沐雨之遗也。故列世谱详注于后,而昭穆井然。公议十字派附录于此(明其思为以宗守芳尚之),他日子孙览谱,睹昭穆井然,遵派而论,不失式相好、勿相尤,笃一本之亲,广九族之爱,继往开来,于以拔巍科,掇高第,又其僭德之光,久而自发者乎。失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我祖宗代有盛德,宜享其隆。不于其身,必于其子孙。此事有必至,理有固然,而无疑者。但须贵而能下,富而好仁。仲叔季弟分多润寡,不以途人待之。斯不负段氏忠厚传家之遗愿,而有以答吾祖宗之灵于在天矣。
嘉庆二十年乙亥长至日手重修后裔明浩沐
段姓家谱介绍
一、概述:
谱牒是记述姓氏家族发展历史的重要文献,有“族谱”、“宗谱”、“家谱”、“家乘”等名称。谱牒起源很早,在周朝时期,已经有了我国最早的谱牒。修谱在唐宋时已很盛行。
族谱的体例,一般包括谱名、谱序、凡例、遗像、像赞、祠规、族约、家训、世系、传记、遗事、艺文、派字、碑记、婚冠、丧祭、族产、坟茔、墓铭、祠记、遗稿和题跋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修谱的目的在于敬宗收族,将家族的源起、迁徙、繁衍、发展的情况录于谱系,使子孙了解家族发展的历史,祖先创业的艰难,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二、段氏族谱,反映了段氏家族发展的历史和思想文化
而族谱的内容,则又集中体现在历届修谱时所撰的谱序之中。每届修谱,按例撰写谱序,历届修谱所撰谱序均收存在族谱的首卷。谱序所写的内容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叙述本族本支的源流和繁衍情况。叙述源流时有的从受姓始祖讲起,有的只从当地开代祖讲起。二是借修谱的机会阐发一种同宗精神,教育后代如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弘扬祖德,遵循族规,奋发图强。下面就不同时代各地的段氏族谱作一些有选择的介绍。
段姓的家乘谱牒现在在各级图书馆社科研究单位所收藏的有百种以上。在民间段氏人家所收藏的则在千种以上。
典型的如湖北英山新编《段氏宗谱》,610多万字,纲举目张,眉目清整,结构庞大,项目繁多段姓早在汉代已有都获公修撰的族谱,左丞相陈平为之作序。序中追溯了段姓的祖源,颂扬了段氏先祖的治功和令德,并简要叙述了段姓子孙迁播、家族繁衍的情况。
现存的段氏族谱,大多修撰于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而尤以清代和民国时期的为多。20世纪末期,修谱之风再次盛起。现代、当代的段氏族谱,除了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部分外,从20世纪初就开始表现出浓厚的民主思想。主张强族兴邦,以身为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众族蕃矣,上溯其初,皆一人之身也”,“中国四万万同胞,皆黄帝子孙,固皇皇一大宗族也”。这完全摒弃了狭隘的宗族主义思想,强调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20世纪末期的族谱更体现出新的时代特点:服从国法、淡薄族规,如招赘女婿可以人谱;过继他姓子女,只要改姓均可入谱;子孙无论男女,可从母姓。这些都是封建族规所不允许的。由此可以看出人们观念的改变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段姓家谱文献目录
1、陕西韩城《段氏世谱》 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段四教编修 现藏韩城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2、山东莒县《段氏族谱》 明代嘉庆五年编修 现藏莒县棋山乡威服村段姓家中
3、山东聊城《段氏家谱》 明代嘉庆六年编修 现藏聊城小段庄部分段姓族人家中
4、河南民权段庄《段氏家谱》 明代隆庆三年编修 现藏民权前后段庄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5、河南曹县段庄《段氏家谱》 明代嘉庆元年编修 现藏曹县段庄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6、陕西韩城段氏《东门世谱》七续本 清道光三十年段培梧、段培竹主修 现藏韩城三甲村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7、河南孟县《段氏宗谱》 清乾隆九年编修 现藏孟县段庄、段西、段东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8、全国《段氏宗谱》(8册)清光绪十四年编修
9、山西洪洞冯张村《段氏家谱》(卷一) (1942年段殿甲钞本)清乾隆十二年段成鸾编撰 现藏洪洞县档案馆
10、江苏金坛《段氏家乘》(卷一) 清光绪七年段溶源编撰 现藏南京大学图书馆
11、江苏句容《句曲段氏重修宗谱》 清光绪四年段雍梧、段纯宽重修 现藏江苏档案馆(存卷一)
12、江西波阳《鄱阳段氏宗谱》(10卷) 清光绪八年段绍洛编撰 现藏上海图书馆
13、湖北新洲《段氏宗谱》(14卷) 清光绪三十年段光裕、段清海创修 现藏新洲三店镇沙畈村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14、湖南宁乡《沩宁段氏三修支谱》 清光绪二年活字本 现藏湖南省图书馆
15、湖南邵阳《段氏族谱》(32卷) 清同治十年段祥习、段乾定等编修 现藏湖南省图书馆
16、四川内江《段氏家谱》(四卷) 清咸丰七年段正颜、段正钫等编修 现藏四川省图书馆
17、云南墨江《段氏家谱》 清咸丰十一年段思周等纂修 现藏墨江县档案馆
18、全国《段氏族谱》(20卷) 1917年段伯清、段大华等编撰 现藏湖北监利县档案馆
19、江苏丰县《段氏族谱》(四卷) 1936年段文德编纂 现藏丰县赵庄乡段堤口村
20、浙江常山《段氏宗谱》(28卷) 1944年段小根重修 现藏常山县芳村镇雅塘村
21、浙江常山《段氏宗谱》(不分卷) 1926年木刻本 现藏常山县芙蓉乡西岭足村
22、安徽寿县《段氏宗谱》(四卷铅印本) 1925年段传鼎等编修 现藏美国国会图书馆
23、福建建阳《兴田段氏族谱》(21卷) 1916年段文铿编修 现藏浙江省图书馆(存三册)
24、江西萍乡《萍西段氏族谱》(木活字版) 现藏江西省图书馆
25、湖北《沔阳段氏宗谱》 1918年段世芳主修 现藏武汉市图书馆
26、湖北利川《厚坝段氏族谱》(四卷) 1921年段子钦修撰 现藏四川省重庆市图书馆
27、湖南宁益《段氏五修族谱》(十二卷铅印本) 1930年段万醇主修 现藏湖南省图书馆
28、湖南《湘潭城北段氏宗谱》(铅印本,分卷) 1920年段盛骐等编修 现藏美国加州大学图书馆
29、湖南湘潭《中湘拗柴段氏五修族谱》 (20卷) 1928年段世晖纂修 现藏广东中山市图书馆
30、湖南湘乡《段氏四修族谱》(20卷) 1927年段其选修、段为旸纂 现藏湖南省图书馆
31、四川江北《段氏宗谱》(19卷) 1913年段平福等编纂,江北段氏家祠刻本 现藏重庆市图书馆
32、湖北大冶《段氏续修宗祠》(19册) 1947年敦本堂木活字本 现藏上海市图书馆
33、江西萍乡《萍西愈佳方段氏族谱》 (15卷) 1919年段励初等纂修(木活字本) 现藏上海市图书馆
34、江苏镇江《古润西斛段氏宗谱》(10册) 1920年段伯诗纂修,木活字本 现藏南京市图书馆
35、云南墨江新修《段氏家谱》 1958年段守源等纂修 现藏墨江县档案馆
36、湖北英山新修《段氏宗谱》(12册) 1988年段任良主编,段兆雄、段子中等协编 现藏海峡两岸段姓族人和东南亚各国
37、湖南黔阳新修《段氏族谱》 1988年编撰 现藏黔阳段氏宗祠
38、陕西韩城《寿寺村段氏支谱》(已残) 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段四教主修 现藏韩城寿寺村(北寿、中寿、南寿) 段姓部分族人家中,多为手抄本
39、云南墨江《段氏七修家谱》 清代嘉庆二十年(1815年)段明浩等篡修 现藏墨江县档案馆及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40、湖南冷水江市《段氏五修族谱》 1949年段楚贤主修 现藏冷水江市档案馆及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注:1990年冷水江《段氏六修族谱》也已编修出版)
41、安徽芜湖《段氏宗谱》 1919年段静朗编修 现藏芜湖档案馆和芜湖段姓部分族人家中堂号来历
42、江苏省金坛·《段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清光绪七年(1881年)木刻本共九册 (清)睿源纂 藏地:南京大学
43、湖南新化·《段氏重修族谱》首卷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木刻本 藏地:湖南省冷水江市禾青镇双星村
44、湖南黔阳·《段氏族谱》(四修)首卷 民国十一年(1922年)五月活字木刻本一册 段尚烈主修 朱清芳、谭鸿勋刻印 藏地:湖南省洪江市龙田乡长碛村
45、湖南黔阳·《段氏族谱》(五修)一套共八册 1990年铅印本 段惟俊、段天成、段成万主编 藏地:湖南省洪江市龙田乡长碛村
46、湖南南县·厅华《段氏族谱》(酉阳堂) 清乾隆十七年(1752)撰修本 1993年撰修本 藏地:湖南省南县波拔乡长缨村
47、湖南洞口·五修《段氏族谱》卷首共三册 1992年电脑照排 段为元、段为恒等20人主修 藏地:湖南省洞口县城西蔡家塘
48、云南·《段氏大理国始末》 藏地: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清)冯(更生)撰
49、江苏丰县。《段氏族谱》(凤集堂)(五修)一套共七卷。2008年1月电子版。段世周电脑排版,藏地:江苏丰县赵庄镇段堤口村。
段姓字辈(派语)有的辈字纯属用于区别辈分,没有连贯的特殊确定意义。有的则体现出某种家族精神、道德风尚和伦理观念。举例如下:
1、山西省霍州市下乐坪段氏辈字:
国、振、际、培、可、士、英、志、书、远。
2、云南省墨江县段氏辈字:
明、其、思、为、以、宗、守、芳、尚、之。
3、湖南省洞口县段氏新旧辈字:
子应祖永崇,德泽远立本,起鸿壬申昌,
隆盛庆熙延,肇基敦睦厚,家学大显荣。
4、新化段氏辈字:
延祥自吉泰,绍绪振先声。允佩前人训,常储后代英。
传家敦孝义,翊治笃忠贞。仁美绵遗泽,刚方继令名。
5、江西省都昌县段氏辈字:
国子贵德玉,予厚中文继。衍宗蕃思本,万元世兴隆。
6、湖南省黔阳县段氏后续的辈字:
允佩前人训,常储后代英。传家敦孝义,翊治笃忠贞。
仁美绵遗泽,刚方继令名。豫章垂荫远,京兆肇基宏。
奕叶昭勋业,蕃枝合本茎。诒谋勤佑启,积善久昌荣。
7、湖南耒阳段氏辈字:
京兆蟠基茂,人文世泽洪。诗书隆道德,俊秀振宗声。
绍业徽先绪,昌言育后英。旭阳呈瑞彩,雏凤起飞腾。
8、洞庭湖区(酉阳堂)段氏辈字:
廷若尚文明,一士钟泽相。
光祖修心德,传家孝友先。
立朝崇正学,经世在名贤。
9、湖北省大悟县段氏辈字:
天、彦、纯、才、宏、祖、绪(世)、守、光、先。
10、湖北省英山县段氏辈字:
再肇祚永芳,光昭大茂昌。
11、江苏丰县赵庄镇段堤口村段氏(凤集堂)辈字:
闻、人、东、方、效、法、古、先、哲、德、九、广、大、景、文、逢、圣、世、
素、裕、经、纶、本、恒、存、道、义、新、荣、连、立、昌、厚、忠、贞、传、家、远
段字的本义是锤击、锤炼的意思。许慎《说文解字》对段字所作的解释是:“段,椎物也。”朱芳圃在《殷周文字释丛》中讲得更加明白具体,他说:“金文段,象手持椎于厂中捶石之形。”段字是象形字,一般认为段字的左边像山石或山崖的形状,右边的象形则是用手持锤击之。由此可知,段字的来历当与开采石料、打磨石器有关,它的起源应该是非常古老的。我们的远古祖先在人类历史的最早阶段就学会了使用和制造工具,在悠久漫长的史前时代,人类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
古代段字与锻字通用。清人王筠认为,段不用火,锻则用火,同样都要加以锤击。石头可以锤击,金属则称锤炼。锻字的出现和字的形成比段字要晚一些,因为只有当人类社会进入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以后,金属的冶炼铸造工艺才得以普遍运用和推广。其实锻字也是一个很古老的字,《诗·大雅·公刘》中就有“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的文字记载。这里的锻字与(石段)相通,是指经过加工的石料。《公刘》所记述的是后稷的曾孙、古代周族的首领公刘率领族人自邰迁豳,安定居处,开基创业的事迹。到达豳地之后,派人横渡渭水,采运石料。按郑玄和孔颖达的说法,他们采来的(石段)石是用作椹质。所谓“椹质”,就是锻造金属器具用以承受锤击的砧垫。
“段氏”的出现,始见于《周礼·考工记·轴人》:“段氏为(钅甫寸)器”。晚清学者孙诒让解释段氏的含义说:“凡铸金为器,必椎击之,故工谓之段氏,锻则所用椎段之具也。”这里所讲的“段氏”,是指专门从事锻铸的工匠和管理人员。“搏器”为农具、钱(钅甫寸)之类。“椎段”即锤击的意思。《考工记》主要记述有关百工之事,其中列有“攻金之工”一类,所记内容就是段氏铸金为器的情况。我国自商、周至战国时期,青铜器和铁器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制作工艺极为精湛。“段氏”对于创造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推进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段姓溯源
1、源自共叔段,根源于姬姓,属黄帝的后代。
段姓受姓始祖是共叔段。他的曾祖父是周厉王,公元前841年,发生“国人暴动”,厉王死于囚所。据《左传》、《史记》的记载,周宣王继位,把他的弟弟姬友分封到镐京附近的郑(今陕西省华县)。姬友就是共叔段的祖父郑桓公。他是周幽王的司徒。公元前770年,犬戎攻破镐京,姬友死于王事。姬友的长子姬掘突继位,助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仍为周朝司徒,并把郑室迁到洛阳东南,史称“新郑”。故城至今保存完好。武公娶了申侯的女儿武姜,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寤生”,因难产,姜氏受了惊吓,对他一直不喜欢。 姜氏后来又生了一个儿子叫“段”,人们称他“叔段”。叔段仪表堂堂,勇武善射。姜氏偏爱叔段,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武公生了重病,武姜即请求武公废长立幼,立叔段为太子,武公没有同意。认为寤生无过,不可废长立幼。不久武公死了,由寤生继承了君位,是为庄公。于是武姜又请求庄公把制(今河南省汜水)作为叔段的封地,庄公也没有同意。
庄公元年(公元前尹43年),庄公把京(今河南省荥阳东南20里)作为叔段的封地,号称京城太叔。这事,使得武姜和叔段都感到不满意。生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的叔段,来到京地之后,开始训练自己的军队,大力加强武备,不断扩充势力。与其母密谋,准备袭击庄公。郑国大臣认为太叔内恃母后的宠信,外仗京城的险固,加紧练兵习武,势力日益强大,已露夺位反叛的苗头,将会对庄公构成威胁,危及郑国。劝庄公及早采取措施,除掉叔段,消除后患。叔段的这些做法庄公都看在眼里,但却不动声色,佯装不知。认为时候未到,处心积虑要让他充分暴露,多行不义,自取灭亡。
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722年),叔段果然出兵袭击庄公,其母武姜作为内应。于是庄公发兵声讨,叔段不敌逃回京地。庄公进攻京地,京人倒戈,背叛叔段,叔段又再逃到鄢地(今河南省鄢陵县北),庄公又出兵鄢地,在鄢地,叔段兵马溃徽,又逃到共地(今河南省汲县),最后在共地落脚,被当时人称为共叔段叔段逃奔至鄢,继续遭到追杀,流亡死于共国。因叔段出奔共国,所以又称“共叔段”。庄公怨恨母亲,发誓今生今世不到黄泉永不相见,并把母亲发落到城颍安置。直到后来为颍考叔孝敬母亲的行为所感动,产生悔悟之心,才设法挖掘隧道,下及黄泉,彼此相见,重新恢复了母子关系。
共叔段死后,家人子孙四处逃散。郑庄公的儿子郑厉公继位,态度有所改变,他曾对臣下说:“不可使共叔段无后于郑。”并于周(嫠-女+厘)王四年(公元前678年)将出奔在卫国的共叔段的孙子公父定叔及其家人迎回郑国。公父定叔的父亲名叫公孙滑,定叔回郑以后,共叔段的子孙始称“公孙段氏”。这就是所说的河南段氏。
共叔段的后代子孙将“段”作为自己的姓氏,这表明了他的后代子孙对共叔段的爱戴与尊重。据《左传》载,郑国的后人对共叔段普遍都是很爱戴与尊重的,在《诗经》中《叔于田》(三首)、《大叔于田》等郑国民歌也有对共叔段的歌颂,史学家有许多人怀疑共叔段的遭遇是一桩冤案
2、来自段匹(石单),根源于鲜卑族后裔,
段匹(石单),辽西石城人。据《辞海》载,西晋时,鲜卑族的一个部落首领叫段务勿尘,在归顺朝廷后被封为辽西公。他的领地内原有三万家,分布在今辽宁西部。但后味他的领地被十六国之后赵皇帝石虎于太宁元年(349年)占领,其属民逃到中原各地,与汉人杂居,并逐渐与汉人融合,在生活习惯上也没有两样。又据清人张澍《姓氏寻源》一书载,段务勿尘本鲜卑人檀石槐之后,其属民在与汉人融合之后,其东晋怀帝时的左贤王兼幽州刺史,段匹(石单),作为段务勿尘之后人,即将这“段”作为这些属民统一的姓氏,使之成为段姓族人重要的一支。是为辽西段姓。
3、来自李宗,根源于李姓。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他的儿子李宗,封于段干(约在今山西省夏县境内)之后,即以封邑段干为姓。后来,魏国的段干木、段干子,齐国的段干朋,都是他的后代。战国时,段干木的子孙西迁入关,在姓氏中去掉干字,单姓段,所以在西汉以后,就没有“段干”一姓了。根据《风俗通》一书中的记载,战国初期魏之段干术,原是晋国人,后来到魏国,守道不仕,住在魏邑段干,人称段干木,他的后代即以段为姓氏。另外还有,《唐书·宰相世系表》关于“封段为干木大夫”一说。这些也都可以作为段姓来源一说佐证。这就是山西段氏。
4、云南6族(还有哈尼族),根源于段思平。
唐宋时期,在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白蛮出身的段思平,建立了大理王朝,其子孙在这里相继统治了317年 (737—1053年)。白蛮就是白族,段姓一直是白族的大姓之一。特别是大理王朝被蒙古人忽必烈灭亡之后,有更多的白族人改姓段氏。如今在大理一带,多为段姓。清人张澍在《姓氏寻源》中说:“云南蛮段氏,魏末段延没蛮,代为酋帅。裔孙凭入朝,拜云南刺史,本出武威。”这就是云南段氏的来历。始祖段延是出自武威的地道的汉人,是共叔段子孙西迁武威后的后裔。如此看来,云南段氏同河南段氏本是同根生,云南段氏被世人视为白族(还有的是哈尼族)。清人冯苏在《滇考·段氏大理始末》一数千字的长文中说:“段氏之先为武威郡人。唐天宝末,段俭魏佐南诏王蒙氏有功,赐名忠国,擢清平官(相当于宰相)。六传生思平。”
段(Duàn)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是春秋时郑武公的儿子共叔段的后代,以王父字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史记·郑世家》等资料所载,春秋时,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长子庄公时难产,生二儿子叔段时却很顺利,因此她喜欢叔段而不喜欢庄公。郑武公病重时,她请求武公废长立幼,郑武公没有答应。庄公当了郑国国君后武姜又请求把制作为段叔的封地,庄公不答应,而把京城封给了段叔,段叔与姜氏勾结,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并准备袭击庄公。庄公获悉后派兵讨伐。段叔大败,逃到共,称为共段叔。他的子孙后来四处分布,有的姓段,有的姓共叔,还有的以共为姓氏。这就是河南段氏的由来。
2、出自封地,为段干木的后代以地名为氏。据《史记·老子列传》所载,老子之子宗,春秋时为魏国将领,受封于段干,人称段干木,后代有以单姓段为姓氏的。这为山西段氏的由来。
3、出自辽西鲜卑族后裔。据《姓氏寻源》、《辞海》等资料所载,西晋时有鲜卑人的一个部落首领檀石槐之后,叫段务目尘、段匹石单等,被封为辽西公。其领地有三万家,分布在辽宁西部,族人多段姓。十六国时被后赵帝石虎所占,后来与汉人杂居,遂被融合,后多以段作为姓氏。是为辽西段姓。
4、出自云南段姓宗源有二:
① 据《姓氏寻源》所载:“云南蛮段氏,魏末段延没蛮代为酋帅,裔孙凭入朝拜为云南刺史,本出武威(今属甘肃省)。”后传下这支段姓。
②后晋时,白蛮人段世平建大理王朝(治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段姓为其大姓。
5、出自其他小数民族有段姓。潞西德昂族道普雷氏,满、蒙、土、苗等均有段姓。
得姓始祖:共叔段。春秋时,郑武公妻子武姜生长子寤生时,难产以为怪,遂不喜欢;生少子叔段时顺利,且叔段生的一表人才,很讨武姜欢心,于是请求武公立叔段为太子,武公以长幼顺序没有答应。庄公寤生即位后,武姜请求把制(今河南省汜水)封给叔段,庄公不同意,而把京城(今河南省荥阳)封给弟弟,人称“京城太叔”。太叔恃母爱,并以武姜为内应公开招兵买马企图夺兄之位,就在他一切准备就绪即将行动时,早有防备的郑庄公先发制人,突袭京城,大败叔段。叔段逃到共(今河南省辉县),时称共叔段,其子孙为与郑国王室有所区别,以王父字为氏,奉共叔段为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依“寻根溯源”所述,段姓发源地有四:
1、叔段逃逸之地共,今河南北部辉县一带;
2、魏将宗,其国所辖在今山西东南及河南北部一带;
3、鲜卑段姓受封之地位于辽西;
4、云南。
早期段姓以陕西、甘肃一带繁衍最旺,以后段姓大致以此二地为主迁地,扩播四方。西汉时,段任北地都督,玄孙段贞任武威太守,子孙遂在此世居,日益族大人众,形成武威郡,尊段贞为开基始祖。魏晋南北朝之际,段姓或因仕宦,或因避战乱而迁往各地。段贞后裔段荣任北魏定、秦二州刺史,段诏任北齐太宰左丞相,封平原忠武王,段嗣元任郑州刺史,段楹任大理司直并隋、朔二州刺史,段纷任后魏晋兴太守。此支段姓可谓仕官累累,簪缨不绝。另有鲜卑段姓世居之地被后赵帝石虎所灭,族人遂与汉人杂居,而日渐相融。唐代段姓仍以北方人口居多。段 一支此期仍多入仕,主居于陕西西安及河南一带,人丁兴旺,家族庞大,有段文昌任穆宗时宰相。后晋有白蛮(白族前身)人段世平建大理王朝,其子孙相继统治达三百一十七年之久,致使段姓在云南发展迅速,今日大理,段姓仍位居大姓之一。宋元时,北方段姓为躲避金人南下及蒙军入主中原所带来的战祸,而纷纷南下,为南方段姓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明代有山西大槐树籍段姓迁于山东、河南、河北、甘肃、陕西、湖北等地。清代段姓无大规模迁徙之举,各地段姓繁衍平稳,覆盖广泛。今日段姓以四川、山西、河北、云南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段姓约占全国汉族段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段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七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三。
历史名人
段 韶:南北朝时北齐姑臧武威人,累官至左丞相,封平原郡王。
段 随:十六国时西燕人。初为西燕大将,国内大乱之时被推为王,旋被杀。
段 业:西安人,十六国时北凉国君,初为后凉建康(今甘肃省高台南)太守,后为匈奴人所拥立,在位三年被杀。
段 规:先秦时期曾以崇高的声誉而被韩康子礼聘为相。
段干木:战国时魏国人,求学于子夏,与田子方、李克、翟璜、吴起俱为魏国才士。其潜学守道,不事诸侯,受到魏文侯敬重,据传文侯每过段干木家门,定站立伏于车前横木,以示尊敬。
段会宗:天水上邽(今甘肃省天水)人,西汉任西域都护、雁门太守等职。为人义气,重功名,受到各族敬畏。
段孝直:汉景帝时举孝廉,为长安令。性刚直纯孝。家有良马,为先父生前所乘,雍州刺史梁纬倚势索之,未遂,冠孝直以受脏之罪而下狱致死。
段匹石单:晋时鲜卑人。建武初任幽州刺史,与刘琨联盟讨伐石勒,兵败后至襄国,仍著朝服持晋书。后在国中推其为君主时,事露遇害。
段思平:五代时南方大理第一世王,他出自白蛮大姓,原通海节度使,世为南昭贵族。公元937年,建立大理国。
段安节:唐齐州临淄人。成式子。自幼喜欢音乐,能唱歌,对音律也颇有研究。著有《乐府杂录》,记载开元以后的乐部、乐器、节目、演员等。
段志玄:唐朝齐州临淄人,少年为无赖,屡屡犯法,隋末客居太原,为李世民所赏识,随从李渊父子起兵。潼关之战中击退屈突通,后从李世民讨王世充。世民即位,封樊国公,后改褒国公。
段文昌: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人,唐穆宗时为相,治尚宽静。文宗时拜御史大夫,封邹平郡公。
段成式:文昌子,唐代文学家,官至太常少卿。其人博闻强记,藏书甚丰,撰有《酉阳杂俎》,清人辑其诗文成《段成式诗》。
段秀实:汧阳(今陕西省千阳)人,唐代司农卿。曾被叛将朱沘胁于军中议事,秀实以象笏猛击朱沘,遂遇害。
段思平:五代时白蛮人,世为南诏贵族。初为通海节度使,公元九三七年,建大理国。史称“大理第一世王”。
段成己:绛州稷山(今属山西省)人,金代著名文学家,与其兄段克己均为当时享誉文坛较有影响的人物。
段兴智:为段思平所建大理国末代国君,为忽必烈所灭。元籍其地,封兴智为摩河罗嵯,管领八方。及卒,后传十一代总管。
段玉裁:字若膺(1735-1815),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省金坛人。清代著名文学训诂家、经学家。有《经韵楼集》十二卷、《诗经小学》、《古文尚书撰异》、《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汲古阁说文订》、《 说文解字注 》及《经韵楼集》等书。
段祺瑞:安徽合肥人。原名启瑞(1865-1936),字芝泉,晚号正道老人。1885年入天津武备学堂。近代皖系军阀首领。曾任提督、国务总理等职。1936年病卒于上海寓所。
郡望堂号1、郡望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治所在长安。三国魏将辖区改称京兆郡。
武威郡:汉间在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此支段氏的始祖为西汉段贞。
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西晋移至池阳。
天水郡: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始置,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魏仍改为天水郡。
2、堂号
君轼堂:战国时期魏国的段干木不肯作官,魏文王却认为他很能干,于是亲自登门拜访,段木干跳墙躲了起来,不肯与之相见。文侯依然很尊敬他,每次从他的门前经过时都要站在车的横木上肃立,并说:“段干木是贤人,我能不轼吗?”
此外,段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武威堂”、“京兆堂”、“锦绸堂”、“余庆堂”、“多寿堂”“凤集堂”等。
段姓宗祠通用对联
【段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忠留册笏;
学博酉阳。
——佚名撰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司农卿段秀实,字成公,汧阳人。朱泚反叛,认为他能孚众望,胁迫到军中计事。他乘间用象笏猛击朱泚,遂被杀害。后追赠太尉,谥忠烈。下联典指唐代太常卿段成式,字柯古,临淄人。他博闻强记,藏书丰富,尤多奇篇秘籍,撰有《西阳杂俎》,清人辑有《段成式诗》。
文称二妙;
国立一王。
——李文郑撰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金代文学家段克己、段成己兄弟,绛州稷山人。段克己,字复之,金末进士,人称逐庵先生;段成己,字诚之,号菊轩,金末正大年间进士,官宜阳县主簿。入元后,兄弟二人都不再做官,一起隐居在龙门山,均以文章著称,文学家赵秉文称他们为“二妙”。后人汇集他们兄弟的诗词,编为《二妙集》。下联说十六国时凉州地方政权首领、北凉的建立者段业,京兆人,博览史传,善长文词。后凉时官建康太守,龙飞年间,沮渠蒙逊脱离后凉,推他为凉州牧,年号神玺,三年后改称凉王。后被沮渠蒙逊所杀。
平羌锡士;
梦凤呈样。
——佚名撰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说东汉武威姑臧人段,字纪明,少年时就习弓马,尚游侠。桓帝时为中郎将,因镇压公孙举、东郭窦起义封列侯,后官护羌校尉,至太尉。下联说北宋开封人段少连,字希逸,历官知县、知州,多有政绩,事无大小,决断如流,不向权势屈服,范仲淹曾推荐他“才堪将帅”。后官工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相传他出生时,母亲梦中见凤凰集于庭院。
忠留丹笏;
学博酉阳。
——佚名撰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沂阳人段秀实,字成公,因军功官至泾原郑颍节度使,数年间,吐蕃兵不敢侵犯边塞,建中年间官司农卿。原卢龙节度使朱沘在京城哗变,被推为皇帝,请素有威望的段秀实为辅佐。段秀实表面与朱沘合作,一天,乘议事的机会,夺象牙笏出击朱沘,被杀害。下联典指唐代文学家段成式,字柯古,临淄人,因父亲段文昌(穆宗时宰相,封邹平郡公)之荫官秘书省校书郎,官至太常少卿。家中藏书很多,他博闻强记,著有《酉阳杂俎》。又能诗,后人辑有《段成式诗》。
逾垣避主;
击笏除奸。
——佚名撰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魏·段干木屡征不士,魏文侯亲顾其宅,干木逾墙以避之。下联典指唐·段秀实事典。
【段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远岫林端出;
清波城下回。
——唐·段文昌撰段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翰林学士段文昌《晚夏登张仪楼呈院中诸公》诗句联。
水暗余霞外;
山明落照中。
——唐·段文昌撰段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翰林学士段文昌《题武担寺西台》诗句联。
句饶方外趣;
游惬社中朋。
——唐·段成式撰段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太常少卿段成式《书事》中联句。
【段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好溪呼于百姓;
开谕胜过三军。
——佚名撰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太常少卿段成式的事典。下联典指唐代翰林学士段文昌的事典。段文昌,字墨卿,一字景初,临淄人。穆宗时入相,出为剑南西川节度。汉尚宽静。文宗立,拜御史大夫,封邹平郡公。后复节度西川卒。
【段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九经陶铸资群彦;
一字源流奠万哗。
——赵朴初题江苏省金坛市段玉裁纪念馆
段玉裁纪念馆位于金坛大南门外愚池风景区。建于1984年,占地65亩,其中水面35亩。纪念馆建筑为仿清式砖木结构,四合院布局,南向,筑在四面环水的小岛上,三面环水,景色宜人。“段玉裁纪念馆”横匾由舒同题写。门前有狮了滚绣球昆石一对,步入门槛,门厅两侧各接一厢房,中间为长方形庭院,正对面为纪念堂,七架梁,面阔三间,歇山顶,飞檐翘角。梁上有一镏金横匾:“朴学宗师”,为著名书法家沙孟海题写。堂内屏门前置段玉裁半身塑像,侧前后柱上有两副楹联,一由周祖谟行先生书写,一由赵朴初先生撰写。庭院两侧水榭分别陈列段玉裁各种著作和后人研究段著的学术论文。各厅室由回廊连接,四周绕以院垣。院门开在溧金公路之侧。进院门是一方有20亩的广场,广场与纪念馆一水相隔,过广场右折,经柳荫长堤、五曲桥、六角亭,便抵门厅,进入纪念馆。此联是赵朴初的会心之作。
【段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说字解经,功超许郑;
审音辨韵,名震乾嘉。
——周祖谟书写江苏省金坛市段玉裁纪念馆
上联“许郑”,典指许慎、郑玄。下联“乾嘉”,指小学名家辈出。
旷览江天,包罗海岳;
长养花木,位置鼎彝。
——清·薛慰农撰段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咸丰进士薛慰农赠清代文人段小湖联(节录)。
独存一夫,坚守学道;
尚有二人,拥为君王。
——佚名撰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魏国人段干木,与田子方、李克、翟璜、吴起俱为魏国才士,诸人都当了将军,只有他独潜学守道,不事诸侯,为于下所重。下联典指段姓称帝者有二人。即:十六国时西燕内乱,众推大将段随为王,改元昌平,旋被杀;十六国时,又有西安人段业,被匈奴人拥立为北京国君,在位三年被杀。
云南省大理段氏简史
在云南段姓的历史时间比较长,最早的时候就是汉代,以后他们自称是共叔段的后裔。到云南以后,就发展起来了,后来发展到段思平这个时候,就在通海他当上了节度使,通海节度使,后来根据历史的发展,他后来就开创了大理国。就变成了大理国的国王。一直到段兴智结束,大概有200多年的时间。在云南曲靖中学存有“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碑文用汉字书写,记载了大理国明政三年,滇西白族的地方政权和滇东北的彝族37部落,在打败了几个部落头领之后,回到石城会盟的故事。元世祖忽必烈来云南征服大理以后,就接管了大理国,大理国的国王这一支段氏家族就变成了总管。大理总管这一代逐步到了元代的末期,大理总管段姓的这一家族就分成了几个支系,一个支系就到了陕西的雁门关,一个支系到了腾冲、保山一带。一个支系到了临安,就是现在的建水、红河这一带。还有一个支系到云龙,另外一个支系就到了剑川。在古代的段姓人物中,值得称道的是为民族团结作出突出贡献的段会宗。段会宗在西汉(公元前33年),任西域都护,在西域各民族中有很高威信。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段氏为云南大理、剑川世居白族,在云南白族中有许多人姓段,因段氏祖先做过大理国王,而且其中有九位国王以帝为僧,流传下来了许多传奇的故事,段氏因此声名显赫。
云南省大理国段氏皇帝族谱
大理国段氏,出自中原姬姓。姬姓:为中国周朝王室之姓。周文王姓姬名昌,子武王有天下后,追尊为文王。
周平王时,相继任用郑武公及其子郑庄公为卿士(相当于宰相)。平王死,桓王继位,不想再用郑庄公,而想改用虢公为卿士,于是“周郑交恶”。公元前707年,桓王以周、蔡、卫、陈四国之师伐郑,为郑师所败,桓王被射伤。从此,天子的威信更加低落,仅存共主的虚名。这时有诸侯国一百余,不再听命于天子,互相兼并,于是出现了大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情况。这样的大国称为“霸主”。各大国都想当“霸主”,于是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所载,春秋时,郑武公的小儿子叫共叔段,其支孙以王父(祖父)的名“段”为氏。
又据世系表上说:段氏,姬姓,郑武公少子共叔段,其孙以王父名为姓,世居武威。
段氏宗谱上说:段氏之先,武威郡人也。有名俭魏者,佐蒙氏阁逻凤(南诏国王)有功,六传至思平而有国。改号大理,时后晋天福二年也。九传至段廉义,熙宁八年,为其臣杨义贞所弑,自称广安皇帝,凡四月,而段氏臣高升泰以东方兵讨灭之。仍立廉义之侄寿辉,复废之,而立其庶弟正明。十三年,正明避位为僧,国人共奉升泰为主,而段氏中绝。高升泰既代段氏,二年将卒,嘱其子太明求段氏后正淳立之,号后理国。于是段氏复有云南地,自正淳自段兴智凡七传而国灭。段氏自思平至兴智二十二主,历三百一十二年。元灭后理国,得四郡八府,蛮部三十有七,设大理都元帅府,仍录段氏子孙,世守其地,段氏自段实暨段明有十二总管,与元氏(元朝)共为存亡。
《滇考·段氏大理始末》(节选)
滇考·段氏大理国始末 冯 (更生)
段氏之先为武威郡人,唐天宝末,段俭魏佐蒙氏有功,赐名忠国,擢清平官。六传生思平。思平生有异兆,及长,智量不凡,仕为通海节度使。杨干贞篡位,思平图雪国愤,深自韬晦,干贞忌之。思平虑不免,卜于秀山神祠。往巴甸就其舅爨判(姓名)自匿。干贞索捕甚急,思平与(郑)买嗣旧臣高氏眶,高方为善巨守,有志兴复,密遣人招思平。思平与其弟思良、军师董伽罗走就之。追者在后,昼夜兼行至“药师寺”避入,计必死,顷之,追者去,出视则门封蛛网矣。至品甸波大村,得奇戟。又叶镜湖有妖物,夜出食人,行旅不敢进。思平持戟暮至,见水际隐隐有光如匹练,逼视之,一马伏不动,收得之,乃神骥也,日行数百里,追者莫能逮。行山谷中,馁甚,摘野桃剖食之,核肤有文,曰“青昔”。思平怪之,以语董伽罗。对曰:“‘青’乃十二月,‘昔’乃二十一日。今乃杨氏政乱,吾当是日举义乎?”遂至善巨,与高氏谋,高氏曰:“东方诸部,聚之可得胜兵数万人,动以大义,罔不济矣。”遂往借兵,东方黑爨、松爨三十七部皆助之。会于石城,众十余万,鼓行而西,所向无敌,师至河尾,是夕,思平梦人斩其首,又梦玉瓶耳缺,又梦镜破,惧不敢进,董伽罗曰:“三梦皆吉,进也。公为丈夫,‘夫’去首为‘天’,天子兆也。玉瓶去耳为‘王’,王者兆也。镜中有影,如人有敌,镜破则无影,无影则无敌。三梦皆吉,进也。”思平乃决,明旦,引兵欲渡,莫知所从,见江尾一妇被璎而浣者,指曰:“人从我江尾,马从三沙矣, 尔国名‘大理’。”从之,得济。遂以后晋天福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入关。杨干贞战不胜,率妻子走永昌,欲入缅国,以图恢复。思平追至万箭树,自缢死,亲属皆俘。思平自立,改国号“大理”,都阳苴咩城,改元“文德”,逐杨氏邪臣,除苛令。以董伽罗为相国,封高氏为兵侯(有些书为“岳侯”),分治成纪、巨桥等地。封爨判为巴甸侯。祠秀山神,加思三十七部,于是远近归心。……
元复议南征,命太弟忽必烈分三道,以宋宝祜元年十一月进薄大理。兴智(二十二代王)及其相高泰祥迎战,大败,兴智奔善阐。泰祥奔姚州,被执,谕之降,不屈,命斩于五华楼。泰祥临刑,叹曰:“段运不回,天使其然,为臣殒首,吾事毕矣。”……段氏自思平至兴智共二十三世,皆僭称皇帝,有庙谥,年号,凡三百五十年(实为315年)而亡国。
以上四支段姓,是段姓最主要的成分。其中共叔段一支,势力最大,由于其活动范围基本上在中原一带,我们通常把它称之为“河南段氏”;段匹碑一支,由于其活动范围基本上在辽西一带,我们通常把它称之为“辽西段氏”;段思平一支,由于其活动范围在云南大理一带,我们通常把它称之为“云南段氏”;李宗一支,由于其活动中心基本上在山西一带,我们通常把它称之为“山西段氏”,等等。
段姓迁徙史
概述:
段氏的发源地主要有三:一是河南北部共叔段的一支;二是段干邑的段干木的一支(段干邑现已不可查);三是出自辽宁西部的鲜卑部落。
大体上来说,在姓氏的发展史上段姓应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民族,源于北方,大举发展于北方,尤其是陕西、甘肃两省最旺盛。据有关资料记载,西汉文帝时有段印任北地都督,其子孙始居武威(今甘肃境内),传至十七世孙段荣,北魏时任定州、秦州刺史。短荣的八世孙段楹任大理司直。其后代世代为官,在汉至隋唐时,陕西、河南、河北、云南都有了段氏的子孙。从整体上看,段氏的分布主要在北方。
江西段姓:
江西段姓源头不只一处。就鄱阳(今鄱阳)平原段姓而言,人数较多的是隋末唐初段健的后裔。段健的先祖居住在河南封丘县。段健凭进士出身被委派到江西饶州府作判官。他有三个儿子:长子至纯、次子至正、三子至中。至纯迁居安徽歙县,至正迁居山西芮城,至中留居鄱阳。至中第三代以后又有子孙回河南或去山西、山东做官。至今,至中的子孙主要分布在鄱阳湖四周的波阳、都昌、湖口、彭泽、乐平、余干、万年等县。也有外迁安徽、湖北、湖南、江苏等省的。
江西另有一祖,早于段健入赣,他就是南北朝时期的段璜。段璜于南朝宋景和元年出任袁州(江西宜春)刺史,举家迁到袁州。终葬袁州。段姓历来是宜春的大姓。
段文昌的后裔曾在荆南、四川东南部居住过,后段文昌之子段成式任庐陵(江西吉安)刺史,因事免职,退居襄阳。其兄段成仅从官场隐退后,兄弟二人都迁居鄱阳。他们的后人与段胜添、段胜云(二人是段成式同胞弟)及其后人,于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在鄱阳共修族谱,尊成式、成仅为鄱阳西湖派段氏之祖。修谱后,胜添于后唐应顺元年(934年)带四子安达、安经、安礼、安寿男妇迁江西泰和县清安乡田石庄居住。在此之前,胜云在后唐光化二年(899年)要长子安福先于伯父胜添迁往泰和县清安乡。段胜云自己则是应顺元年与兄胜添一起迁往泰和的。成式的后裔段翊做过江西永新县令,是永新段氏之祖。这支段姓族人奉共叔段为始祖,比较明晰的祖源是出自武威。后来,这支段姓的子孙也有迁往湖南和湖北的。
湖北段姓:
湖北段姓主要是从江西迁去的,也有从湖南迁去的。
湖北东部段姓人数很多,他们是段至中的后裔。祖籍鄱阳,原住江西饶州荐滩村。至中公下传而至段彦宗。段彦宗就是湖北段姓第一祖。彦宗公于宋哲宗元祜五年(1090年)任内官内史,后在家赋闲。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金人南侵,朝廷宣诏彦宗公守饶州。后被免职,举家外迁,率族人渡鄱阳湖过长江北行,先到安庆,后至蕲春,最后选定山水环绕,土田丰饶,民朴俗醇的英山瓦寺前定居,购买了当地吴、夏两姓田产及建屋基址,修建庐舍,艰苦创业。八世祖段伯坚因佐朱元璋平定天下有功,明太祖亲自赏赐锦衣玉食及禄米田,并特许庆典祭祖上演春戏。这一支段姓族人很重视对后人的文化教育,举人、进士几乎科科都有。有段珏、段环兄弟二人同年考中文武解元。
英山原无县治,是从罗田县分出,宋咸淳年间置英山县。明代英山县令段朝立,因为官清正廉明,后人在旧县衙门侧建了一座祠宇纪念他。段彦宗的后裔现在散布在除英山以外的罗田、浠水、新洲、蕲春、麻城、黄梅、黄陂、大悟等县市。另有外迁浙江、安徽、河南的。因鄂东南接近鄱阳,也不排除其他祖源。鄂南与洞庭湖接壤,石首、监利的段姓与湖南岳阳、南县、华容段姓同宗,都是段千驷的后裔。
辽西段姓:
辽西段姓源于东北辽河流域,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与其他民族融合,北向松江流域迁徙,西向内蒙古、山西迁徙,南向天津、北京、河北以及河南北部迁徙。进入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后,与汉人杂居,逐渐定居以农业为主。加之魏孝文帝大力提倡改革,学习汉族文化,到隋唐时,进入中原的鲜卑段姓已完全与中原汉民族融合。
除以上段姓分布集中的地区外,在安徽的寿县、合肥,浙江的杭州、常山,江苏的南京、金坛、句容、句曲以及福建的建宁等地都有段姓族人集居。
云南段氏:
云南段氏的发源是甘肃武威,其总根子是共叔段。最先到达云南的是魏之段延,继之是北周之段永,再继之是唐之段俭魏。他们的子孙繁衍迁徙由少到多,遍布云南。接受当地白族生活习惯的影响,并进而冠之白族籍,成为白族段姓。总的说,白族段姓(史书称白族为白蛮,称白族段姓为蛮段氏,蛮是对南方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不恭)遍布云南,而在云南较为集中的是大理,而在大理较为集中的是喜洲镇。
大理国1254年被元朝灭亡。但灭亡之后,段氏依然被元朝任为大理总管。“总管”者,总管也,依然拥有较大权力,又传 12代,统治达近百年墨江段姓是大理段姓的一个分支。这里的段氏宗谱所载,是明熹宗(1621—1627年在位)末期,大理剑川的段龙生应恭顺土知州(墨江在明代属恭顺州)的邀请迁来墨江的。从此生息繁衍,人丁兴旺,在墨江形成了段姓的一个支派。当地段姓楹联中的“分派大理”所指的就是这种情况。清代嘉庆二十年(1815年),墨江段姓七世祖段明浩主,持族人公议,确定“明、其、思、为、以、宗、守、芳、尚、之”等10个字为他们的世派。在近180年的漫长岁月里,段氏子孙字派不乱。据著名学者段以德先生介绍,现在最年长的是“以”字辈,包括他自己在内,仅存三人,下五代的“之”字辈已开始生儿育女了。墨江段氏主要来自大:理,现有七个支系,人口众多,有段氏宗祠、宗谱,宗谱有七本,一个支系一本。还有来自玉溪的、石屏的,与大理段氏虽同姓不同宗,但曾于1911年经协商,统一字派,称呼统一。
段龙生被墨江段姓人尊为始祖,在这个表里是将他祖父段首德作为一世的,他是三世。据段以德先生介绍,段龙生来墨江后,生段世元,段世元生段本珍,段本珍生段光裕,龙生、世元、本珍、光裕这四代都是单传。六世祖段光裕生有七子,从此后,“明”字派即有七支。长支段明洙有四子,其炳、其(舆-八+女)、其岑、其崇。其中其崇又有子四人,即思尧、思舜、思禹、思周。其中思舜生为铭,为铭生以德,……其直系血亲立表如前面已讲,段明洙有子四人,其长子段其炳一支,较之另外三支,人口发展最快,现已进入十六世,脉络也非常清晰。
湖南段姓:
湖南段姓起于南宋末年、元朝初年,早期的集居地在湘中新化县和湘南耒阳县,后洞庭湖平原也迁来一支段姓族人。这三支段姓都是来自江西,与唐代成式同宗族。
河南段氏:
1、南移与东迁:主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春秋战国时代,也即共叔段的时代,共叔段的子孙为了逃难,向东一般逃到开封、封丘、通许一线就定居下来,谋求生存发展。
第二步就是经历若干年以后,如遇“黄泛”时期或“靖难”发生后的南移或继续东迁 (关于南移,除战乱原因外,还有南宋以后因经济重心的南移而带来的人口南移,但这种南移是逐步的和缓慢的)。继续东迁,最远的莫过于到江苏金坛、溧阳、宜兴、句容、丰县一带。据金坛段氏宗谱记载,段百三是金坛段氏的始祖,到段玉裁时,已经历了600多年。“靖康之难”以后,北宋灭亡。南宋皇帝赵构把都城由开封迁到临安。“靖康之难”造成了河南段氏的又一次大逃亡。道光年间,河南迁去金坛、常州、溧阳、丹阳、武进、宜兴一带的段姓原不过20来户,有的行医,有的教书,有的种地养蚕,经过100余年的奋斗发展,耕读传家,几近百户了,而且出现了不少优秀人物,如段玉裁,即是其中的代表。
2、西迁:共叔段的子孙为避难,有一部分西去。从潼关西向,一路经过长安、扶风、陇县、天水、兰州,直至武威、张掖、敦煌。居武威者,竟成郡望。共叔段的子孙到武威后的第——世祖是谁,现已无从查考。
3、说河南段氏的回迁。河南段氏迁出后又回迁,在东向、南向都有,江西波阳段至中之二子则六之携家返河南封丘 (则二、则八两家依然留在波阳或都昌),湖北郧阳段穆之携家返河南新郑。甘肃武威、张掖、天水段氏的回迁,产生了影响。段秀实本甘肃姑臧(武威)人,因曾祖段师濬,任陇州刺史,举家搬陕西千阳而入籍千阳,并成为千阳大族的;段邛的19世孙段纷,任后魏晋兴太守,而举家搬住山西稷山,使稷山出现了段姓大户;段纷的五世孙段偃师,为唐太子家令,徙居山东齐州临淄(属河南道),使临淄出现了段志玄、段文昌、段成式这样的文武名人。段志玄之孙段怀本,任礼部郎中、苏州刺史,又徙居河南中牟,使段氏又成为中牟大姓,等等。或迁陕西,或迁山西,或迁山东,或迁河南,但根子都在甘肃武威等地。
当年河南段氏西去武威,现在武威段氏东向,是一种回迁。东汉中期,还有一支武威段姓人流入四川成都一带。
云南墨江《段氏七修家谱》序
族之有谱,凡以教亲睦,察远近,别真伪,备遗忘也。每世必修,一节之长必录,一行之善必书。谱之为义大矣哉!稽滇志所载,蒙诏僭制,不知汉大。段氏虽相沿割据,然求经籍,受册封,颇知礼义。有宋徽宗政和七年段公正严,遣使入贡,诏封为大理国王。迄今大理、剑川,段氏子孙繁衍,其兴衰源委,必有谱牒可稽。但两地遥隔,无从咨询,姑以俟后人之详察耳。我高祖龙生公,移居他郎(即墨江),因屡遭兵火,家乘无传。祖本珍公,所为深长太息也。祖自幼乐施好善不倦,而家贫无资,遂以簿书糊口,及顶吏进京,考职候补经历,旋以年耄,累征不就。吾父光裕公,性至孝,祖母陈氏病,割股救焉。历事继祖母三人,不异所生,其事吾祖也。每岁终以十金寿。左右就养无方,务得其欢心而后已。雍正壬子,夷逆之变,奉上宪委,往定南里招安,不避艰险,辛苦备尝,为所全活者万余家。平定后,经营家政,光大门庭,俾浩兄弟文成武就,入校庠而食廪禄,列铨选而贡朝廷。皆其积善成德栉风沐雨之遗也。故列世谱详注于后,而昭穆井然。公议十字派附录于此(明其思为以宗守芳尚之),他日子孙览谱,睹昭穆井然,遵派而论,不失式相好、勿相尤,笃一本之亲,广九族之爱,继往开来,于以拔巍科,掇高第,又其僭德之光,久而自发者乎。失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我祖宗代有盛德,宜享其隆。不于其身,必于其子孙。此事有必至,理有固然,而无疑者。但须贵而能下,富而好仁。仲叔季弟分多润寡,不以途人待之。斯不负段氏忠厚传家之遗愿,而有以答吾祖宗之灵于在天矣。
嘉庆二十年乙亥长至日手重修后裔明浩沐
段姓家谱介绍
一、概述:
谱牒是记述姓氏家族发展历史的重要文献,有“族谱”、“宗谱”、“家谱”、“家乘”等名称。谱牒起源很早,在周朝时期,已经有了我国最早的谱牒。修谱在唐宋时已很盛行。
族谱的体例,一般包括谱名、谱序、凡例、遗像、像赞、祠规、族约、家训、世系、传记、遗事、艺文、派字、碑记、婚冠、丧祭、族产、坟茔、墓铭、祠记、遗稿和题跋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修谱的目的在于敬宗收族,将家族的源起、迁徙、繁衍、发展的情况录于谱系,使子孙了解家族发展的历史,祖先创业的艰难,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二、段氏族谱,反映了段氏家族发展的历史和思想文化
而族谱的内容,则又集中体现在历届修谱时所撰的谱序之中。每届修谱,按例撰写谱序,历届修谱所撰谱序均收存在族谱的首卷。谱序所写的内容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叙述本族本支的源流和繁衍情况。叙述源流时有的从受姓始祖讲起,有的只从当地开代祖讲起。二是借修谱的机会阐发一种同宗精神,教育后代如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弘扬祖德,遵循族规,奋发图强。下面就不同时代各地的段氏族谱作一些有选择的介绍。
段姓的家乘谱牒现在在各级图书馆社科研究单位所收藏的有百种以上。在民间段氏人家所收藏的则在千种以上。
典型的如湖北英山新编《段氏宗谱》,610多万字,纲举目张,眉目清整,结构庞大,项目繁多段姓早在汉代已有都获公修撰的族谱,左丞相陈平为之作序。序中追溯了段姓的祖源,颂扬了段氏先祖的治功和令德,并简要叙述了段姓子孙迁播、家族繁衍的情况。
现存的段氏族谱,大多修撰于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而尤以清代和民国时期的为多。20世纪末期,修谱之风再次盛起。现代、当代的段氏族谱,除了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部分外,从20世纪初就开始表现出浓厚的民主思想。主张强族兴邦,以身为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众族蕃矣,上溯其初,皆一人之身也”,“中国四万万同胞,皆黄帝子孙,固皇皇一大宗族也”。这完全摒弃了狭隘的宗族主义思想,强调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20世纪末期的族谱更体现出新的时代特点:服从国法、淡薄族规,如招赘女婿可以人谱;过继他姓子女,只要改姓均可入谱;子孙无论男女,可从母姓。这些都是封建族规所不允许的。由此可以看出人们观念的改变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段姓家谱文献目录
1、陕西韩城《段氏世谱》 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段四教编修 现藏韩城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2、山东莒县《段氏族谱》 明代嘉庆五年编修 现藏莒县棋山乡威服村段姓家中
3、山东聊城《段氏家谱》 明代嘉庆六年编修 现藏聊城小段庄部分段姓族人家中
4、河南民权段庄《段氏家谱》 明代隆庆三年编修 现藏民权前后段庄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5、河南曹县段庄《段氏家谱》 明代嘉庆元年编修 现藏曹县段庄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6、陕西韩城段氏《东门世谱》七续本 清道光三十年段培梧、段培竹主修 现藏韩城三甲村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7、河南孟县《段氏宗谱》 清乾隆九年编修 现藏孟县段庄、段西、段东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8、全国《段氏宗谱》(8册)清光绪十四年编修
9、山西洪洞冯张村《段氏家谱》(卷一) (1942年段殿甲钞本)清乾隆十二年段成鸾编撰 现藏洪洞县档案馆
10、江苏金坛《段氏家乘》(卷一) 清光绪七年段溶源编撰 现藏南京大学图书馆
11、江苏句容《句曲段氏重修宗谱》 清光绪四年段雍梧、段纯宽重修 现藏江苏档案馆(存卷一)
12、江西波阳《鄱阳段氏宗谱》(10卷) 清光绪八年段绍洛编撰 现藏上海图书馆
13、湖北新洲《段氏宗谱》(14卷) 清光绪三十年段光裕、段清海创修 现藏新洲三店镇沙畈村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14、湖南宁乡《沩宁段氏三修支谱》 清光绪二年活字本 现藏湖南省图书馆
15、湖南邵阳《段氏族谱》(32卷) 清同治十年段祥习、段乾定等编修 现藏湖南省图书馆
16、四川内江《段氏家谱》(四卷) 清咸丰七年段正颜、段正钫等编修 现藏四川省图书馆
17、云南墨江《段氏家谱》 清咸丰十一年段思周等纂修 现藏墨江县档案馆
18、全国《段氏族谱》(20卷) 1917年段伯清、段大华等编撰 现藏湖北监利县档案馆
19、江苏丰县《段氏族谱》(四卷) 1936年段文德编纂 现藏丰县赵庄乡段堤口村
20、浙江常山《段氏宗谱》(28卷) 1944年段小根重修 现藏常山县芳村镇雅塘村
21、浙江常山《段氏宗谱》(不分卷) 1926年木刻本 现藏常山县芙蓉乡西岭足村
22、安徽寿县《段氏宗谱》(四卷铅印本) 1925年段传鼎等编修 现藏美国国会图书馆
23、福建建阳《兴田段氏族谱》(21卷) 1916年段文铿编修 现藏浙江省图书馆(存三册)
24、江西萍乡《萍西段氏族谱》(木活字版) 现藏江西省图书馆
25、湖北《沔阳段氏宗谱》 1918年段世芳主修 现藏武汉市图书馆
26、湖北利川《厚坝段氏族谱》(四卷) 1921年段子钦修撰 现藏四川省重庆市图书馆
27、湖南宁益《段氏五修族谱》(十二卷铅印本) 1930年段万醇主修 现藏湖南省图书馆
28、湖南《湘潭城北段氏宗谱》(铅印本,分卷) 1920年段盛骐等编修 现藏美国加州大学图书馆
29、湖南湘潭《中湘拗柴段氏五修族谱》 (20卷) 1928年段世晖纂修 现藏广东中山市图书馆
30、湖南湘乡《段氏四修族谱》(20卷) 1927年段其选修、段为旸纂 现藏湖南省图书馆
31、四川江北《段氏宗谱》(19卷) 1913年段平福等编纂,江北段氏家祠刻本 现藏重庆市图书馆
32、湖北大冶《段氏续修宗祠》(19册) 1947年敦本堂木活字本 现藏上海市图书馆
33、江西萍乡《萍西愈佳方段氏族谱》 (15卷) 1919年段励初等纂修(木活字本) 现藏上海市图书馆
34、江苏镇江《古润西斛段氏宗谱》(10册) 1920年段伯诗纂修,木活字本 现藏南京市图书馆
35、云南墨江新修《段氏家谱》 1958年段守源等纂修 现藏墨江县档案馆
36、湖北英山新修《段氏宗谱》(12册) 1988年段任良主编,段兆雄、段子中等协编 现藏海峡两岸段姓族人和东南亚各国
37、湖南黔阳新修《段氏族谱》 1988年编撰 现藏黔阳段氏宗祠
38、陕西韩城《寿寺村段氏支谱》(已残) 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段四教主修 现藏韩城寿寺村(北寿、中寿、南寿) 段姓部分族人家中,多为手抄本
39、云南墨江《段氏七修家谱》 清代嘉庆二十年(1815年)段明浩等篡修 现藏墨江县档案馆及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40、湖南冷水江市《段氏五修族谱》 1949年段楚贤主修 现藏冷水江市档案馆及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注:1990年冷水江《段氏六修族谱》也已编修出版)
41、安徽芜湖《段氏宗谱》 1919年段静朗编修 现藏芜湖档案馆和芜湖段姓部分族人家中堂号来历
42、江苏省金坛·《段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清光绪七年(1881年)木刻本共九册 (清)睿源纂 藏地:南京大学
43、湖南新化·《段氏重修族谱》首卷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木刻本 藏地:湖南省冷水江市禾青镇双星村
44、湖南黔阳·《段氏族谱》(四修)首卷 民国十一年(1922年)五月活字木刻本一册 段尚烈主修 朱清芳、谭鸿勋刻印 藏地:湖南省洪江市龙田乡长碛村
45、湖南黔阳·《段氏族谱》(五修)一套共八册 1990年铅印本 段惟俊、段天成、段成万主编 藏地:湖南省洪江市龙田乡长碛村
46、湖南南县·厅华《段氏族谱》(酉阳堂) 清乾隆十七年(1752)撰修本 1993年撰修本 藏地:湖南省南县波拔乡长缨村
47、湖南洞口·五修《段氏族谱》卷首共三册 1992年电脑照排 段为元、段为恒等20人主修 藏地:湖南省洞口县城西蔡家塘
48、云南·《段氏大理国始末》 藏地: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清)冯(更生)撰
49、江苏丰县。《段氏族谱》(凤集堂)(五修)一套共七卷。2008年1月电子版。段世周电脑排版,藏地:江苏丰县赵庄镇段堤口村。
段姓字辈(派语)有的辈字纯属用于区别辈分,没有连贯的特殊确定意义。有的则体现出某种家族精神、道德风尚和伦理观念。举例如下:
1、山西省霍州市下乐坪段氏辈字:
国、振、际、培、可、士、英、志、书、远。
2、云南省墨江县段氏辈字:
明、其、思、为、以、宗、守、芳、尚、之。
3、湖南省洞口县段氏新旧辈字:
子应祖永崇,德泽远立本,起鸿壬申昌,
隆盛庆熙延,肇基敦睦厚,家学大显荣。
4、新化段氏辈字:
延祥自吉泰,绍绪振先声。允佩前人训,常储后代英。
传家敦孝义,翊治笃忠贞。仁美绵遗泽,刚方继令名。
5、江西省都昌县段氏辈字:
国子贵德玉,予厚中文继。衍宗蕃思本,万元世兴隆。
6、湖南省黔阳县段氏后续的辈字:
允佩前人训,常储后代英。传家敦孝义,翊治笃忠贞。
仁美绵遗泽,刚方继令名。豫章垂荫远,京兆肇基宏。
奕叶昭勋业,蕃枝合本茎。诒谋勤佑启,积善久昌荣。
7、湖南耒阳段氏辈字:
京兆蟠基茂,人文世泽洪。诗书隆道德,俊秀振宗声。
绍业徽先绪,昌言育后英。旭阳呈瑞彩,雏凤起飞腾。
8、洞庭湖区(酉阳堂)段氏辈字:
廷若尚文明,一士钟泽相。
光祖修心德,传家孝友先。
立朝崇正学,经世在名贤。
9、湖北省大悟县段氏辈字:
天、彦、纯、才、宏、祖、绪(世)、守、光、先。
10、湖北省英山县段氏辈字:
再肇祚永芳,光昭大茂昌。
11、江苏丰县赵庄镇段堤口村段氏(凤集堂)辈字:
闻、人、东、方、效、法、古、先、哲、德、九、广、大、景、文、逢、圣、世、
素、裕、经、纶、本、恒、存、道、义、新、荣、连、立、昌、厚、忠、贞、传、家、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