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于姓起源
一、姓氏源流
鲜于(Xiān yú 鲜于)姓源出有二:
1、出自子姓,以国名、邑名合并为氏。商朝末君纣王有叔箕子封于箕(今山西省太谷县),官为太师,多次就纣王的荒淫残暴进谏,纣王仍依旧如故,不思悔改,后来竟将箕子关入大牢。周武王灭商后,箕子直言劝谏武王当行仁政,却不肯应武王的请求再次为臣。他出走辽东,并建立了朝鲜国(据传此国是现在朝鲜的前身)。相传他的子孙中支子仲封的在于邑,就合国名与邑名,自称鲜于氏。
2、出自小数民族有鲜于姓。南北朝时,定州(今河北省)丁零族有鲜于氏。
得姓始祖:箕子。据《朝鲜谱·太原谱》载,商纣王有个叔叔名胥余被封在箕(在山西省太谷县东),称为箕子。纣王即位不久,箕子见他开始使用象牙筷子,就叹息道:“用了象牙筷,就要用玉杯来配,然后就会追求其他的珍奇物品,这就是奢华享乐的开端呀!国君一讲究享乐,国家怎么能搞得好呢!”后来纣王果然越来越荒淫残暴。箕子多次进谏,纣王听得不耐烦,干脆把他关起来了。周武王灭商以后,放出箕子,并向他请教如何才能得到商民的拥护,箕子认为应当施行仁政,用安抚的手段来争取民心。武王要封箕子为官,但是箕子不愿做周的臣子,就出走到辽东,建立了朝鲜国。箕子的子孙中有个叫仲的,有封地在于邑,他将国名“鲜”字和封邑名“于”字合成“鲜于”二字为姓,称鲜于氏。故鲜于姓的得姓始祖是箕子。
二、迁徙分布
(缺)鲜于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鲜于氏的祖先是箕子,箕子是纣王的叔父,是古代圣君商汤子姓后裔。周武王克殷后,仰慕箕子的贤德,曾经访以天道,他就作了《书经》上那篇著名的《洪范》,陈述天地之**。其后,他被周武王封于朝鲜,可是,却始终不肯对周天子称臣,也不想回中国来。箕子依照故国的习惯,把自己的支子仲封在一个叫作“于”的采邑,仲的后裔也依照“故乡”的习惯,合鲜、于二字为自己家族的姓氏。不久以后,其子孙逐渐地播迁回了中国,使得鲜于氏也变成了中国的一个姓氏。这可以从《古今姓氏书辩证》和《尚友录》两本书中得到考证。鲜于姓起源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望族居渔阳郡(今北京市以东、天津市以北、长城以南、遵化县以西的一大片地方)。
三、历史名人
鲜于辅:东汉人,为刘虞从事。公孙瓒破刘虞,鲜于辅率州兵,迎请刘虞之子刘和。与袁绍将麴义共同击破公孙瓒。后率众归曹操,拜度辽将军,封都亭侯(注:鲜于辅,一说北京人)。
鲜于侁:字子骏,鲜于赤之子,宋代阆中人。文彦博《送子骏朝议归阙诗》:“为有仙才生阆苑”。侁于仁宗时进士及第,历任通判绵州,利州转运使判官,京东西两路转运使,知扬州,拜左谏议大夫,集贤殿修撰,知陈州。
鲜于天:宋代著名科学家,幼时能日诵千言,表现出非凡的才能。他精通天文、历数、地理、方技。其学问渊博,为当时名儒争相求教的大学问家。
鲜于枢:元代大都(今北京市)人,一说渔阳(今河北省蓟县)人。字伯机(1257-1302),号困学山民,亦号虎林隐吏、直寄老人等。居杭州。官至太常寺典簿。伯机以书名世,行草书尤精,与赵孟頫齐名。早岁学书,末能如古人,偶于野中见二人輓车淖泥中,顿有所悟。其书法笔墨淋淳酣畅,书体遒劲凝重,赵孟頫\极推重之。代表作有《真书千文》、《老子道德经卷上》、《苏轼海棠诗卷》、《韩愈进学解》等。
鲜于文宗:东汉孝子。渔阳人,年七岁丧父。父以种芋时亡,至明年芋时,对芋呜咽,如此终身。姊文英适荀氏,七日而夫亡,执节不嫁。及母卒,昼夜哭泣,遂丧明。
鲜于世荣:北齐忠义将领,渔阳人,在后主武平中时积战功封为义阳王。后官至领军大将军。
鲜于修礼: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北魏怀朔镇将葛荣和镇兵鲜于修礼聚众反抗北魏统治的起义。 一月,鲜于修礼率领六镇“降户”于定州左城(今河北省唐县西北)起义,很快发展至10万人。他和柔玄镇人杜洛周起义军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北魏命扬州刺史长孙稚为大都督北讨诸军事,与河间王元琛率军讨伐鲜于修礼。四月,起义军在五鹿(今河北大名东)大败官军。八月,义军叛将元洪业杀鲜于修礼,投降北魏。不久,加入鲜于修礼起义军的葛荣杀元洪业自立。九月,葛荣带领义军北趋瀛州(治今河北省河间),于白牛逻(今河北蠡县境)袭杀北魏章武王元融,自称天子,号为齐国,年号广安。不久,又擒斩北魏广阳王元深。三年正月,葛荣义军攻陷殷州(治今河北省隆尧东),杀刺史崔楷,进围冀州(治今河北冀县)。十一月,拔冀州,俘刺史元孚。魏以都督源子邕为冀州刺史,率官军讨伐葛荣。十二月,葛荣领10万义军在阳平(今山东省莘县)东北漳水曲大败官军,击斩源子邕、裴衍等人。武泰元年(528年)三月,义军克魏沧州(治今河北省盐山西南),擒刺史薛庆之。八月,义军围邺城(今河北省临漳西南),号称百万之众。九月,北魏柱国大将军尔朱荣率精税骑兵7千征讨义军。葛荣因轻敌,兵力分散,败于滏口(今河北省磁县西北)。葛荣被俘杀。起义失败。
鲜于仲通:名向、字仲通。渔阳县人,寄籍新政(今四川省东南部),生于武周长寿二年(693年),中年举进士。鲜于深得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赏识,引为采访支使,委以心腹重事。唐天宝初年,鲜于仲通向剑南节度使章仇推荐杨贵妃兄杨国忠。杨借章仇之力,得以觐见唐玄宗,拜为朝廷参政命官。天宝九年(750年),推荐鲜于仲通为剑南节度使。天宝十年(751年),杨为鲜于仲通掩盖讨伐南昭败迹,并推荐为京兆尹。天宝十二年(753年),鲜于仲通请为杨刻“铨综之能”碑,立于尚书省门,以颂杨。不久,鲜于仲通违杨遭贬,天宝十四年(755年)病故。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秦汉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在今太原市西南。隋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太原市)。以后宋、金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以来省会都在此地。
渔阳郡:秦渔阳县在今北京密云西南,秦、汉、魏、晋、渔阳郡治此。隋末改无终县为渔阳,即今河北蓟县。隋玄州渔阳郡、唐蓟州渔阳郡均治此。唐以后渔阳为蓟州治所。明省入蓟州。
2、堂号
渔阳堂、敦厚堂:鲜与鲜于氏,从朝鲜重归故国,自汉以后,便一直以河北的渔阳郡为繁衍中心,故以“渔阳堂”为堂号。一直到今天,仍然世代沿用着“渔阳”这个堂号。有地方以“敦厚”为堂号。
============================================================
【鲜于姓宗祠通用对联】
〖鲜于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揭竿起义;
悬腕作书。
——李文郑撰鲜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北朝时北魏末年河北人民起义军首领鲜于修礼,原为怀朔镇兵,六镇起义军失败后,他率部众二十余万人,被北魏政府安置在冀、定、瀛三州。孝昌年间,在定州左城率“降户”(投降归附的人)起义,建元鲁兴。北魏派大都督长孙稚和都督元琛讨伐他,他在五鹿大败长孙稚,又围攻定州;瀛州,与杜洛周起义军相呼应,声势极大。下联典指元代书法家、诗人鲜于枢,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寄直老人,大都人,历官江浙行省都事、太常寺典簿。能作诗文,工正、行、草书,草书尤其知名,善于悬腕作书,笔力劲健。著有《困学斋集》、《困学斋杂录》。
鲁公志墓;
子骏福星。
——佚名撰鲜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鲜于仲通以忤杨国忠被谪,殁后颜真卿为志其墓。下联典指宋·鲜于侁,字子骏,官京都转运使,司马光曰:“子骏福星也。”
鲜于(Xiān yú 鲜于)姓源出有二:
1、出自子姓,以国名、邑名合并为氏。商朝末君纣王有叔箕子封于箕(今山西省太谷县),官为太师,多次就纣王的荒淫残暴进谏,纣王仍依旧如故,不思悔改,后来竟将箕子关入大牢。周武王灭商后,箕子直言劝谏武王当行仁政,却不肯应武王的请求再次为臣。他出走辽东,并建立了朝鲜国(据传此国是现在朝鲜的前身)。相传他的子孙中支子仲封的在于邑,就合国名与邑名,自称鲜于氏。
2、出自小数民族有鲜于姓。南北朝时,定州(今河北省)丁零族有鲜于氏。
得姓始祖:箕子。据《朝鲜谱·太原谱》载,商纣王有个叔叔名胥余被封在箕(在山西省太谷县东),称为箕子。纣王即位不久,箕子见他开始使用象牙筷子,就叹息道:“用了象牙筷,就要用玉杯来配,然后就会追求其他的珍奇物品,这就是奢华享乐的开端呀!国君一讲究享乐,国家怎么能搞得好呢!”后来纣王果然越来越荒淫残暴。箕子多次进谏,纣王听得不耐烦,干脆把他关起来了。周武王灭商以后,放出箕子,并向他请教如何才能得到商民的拥护,箕子认为应当施行仁政,用安抚的手段来争取民心。武王要封箕子为官,但是箕子不愿做周的臣子,就出走到辽东,建立了朝鲜国。箕子的子孙中有个叫仲的,有封地在于邑,他将国名“鲜”字和封邑名“于”字合成“鲜于”二字为姓,称鲜于氏。故鲜于姓的得姓始祖是箕子。
二、迁徙分布
(缺)鲜于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鲜于氏的祖先是箕子,箕子是纣王的叔父,是古代圣君商汤子姓后裔。周武王克殷后,仰慕箕子的贤德,曾经访以天道,他就作了《书经》上那篇著名的《洪范》,陈述天地之**。其后,他被周武王封于朝鲜,可是,却始终不肯对周天子称臣,也不想回中国来。箕子依照故国的习惯,把自己的支子仲封在一个叫作“于”的采邑,仲的后裔也依照“故乡”的习惯,合鲜、于二字为自己家族的姓氏。不久以后,其子孙逐渐地播迁回了中国,使得鲜于氏也变成了中国的一个姓氏。这可以从《古今姓氏书辩证》和《尚友录》两本书中得到考证。鲜于姓起源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望族居渔阳郡(今北京市以东、天津市以北、长城以南、遵化县以西的一大片地方)。
三、历史名人
鲜于辅:东汉人,为刘虞从事。公孙瓒破刘虞,鲜于辅率州兵,迎请刘虞之子刘和。与袁绍将麴义共同击破公孙瓒。后率众归曹操,拜度辽将军,封都亭侯(注:鲜于辅,一说北京人)。
鲜于侁:字子骏,鲜于赤之子,宋代阆中人。文彦博《送子骏朝议归阙诗》:“为有仙才生阆苑”。侁于仁宗时进士及第,历任通判绵州,利州转运使判官,京东西两路转运使,知扬州,拜左谏议大夫,集贤殿修撰,知陈州。
鲜于天:宋代著名科学家,幼时能日诵千言,表现出非凡的才能。他精通天文、历数、地理、方技。其学问渊博,为当时名儒争相求教的大学问家。
鲜于枢:元代大都(今北京市)人,一说渔阳(今河北省蓟县)人。字伯机(1257-1302),号困学山民,亦号虎林隐吏、直寄老人等。居杭州。官至太常寺典簿。伯机以书名世,行草书尤精,与赵孟頫齐名。早岁学书,末能如古人,偶于野中见二人輓车淖泥中,顿有所悟。其书法笔墨淋淳酣畅,书体遒劲凝重,赵孟頫\极推重之。代表作有《真书千文》、《老子道德经卷上》、《苏轼海棠诗卷》、《韩愈进学解》等。
鲜于文宗:东汉孝子。渔阳人,年七岁丧父。父以种芋时亡,至明年芋时,对芋呜咽,如此终身。姊文英适荀氏,七日而夫亡,执节不嫁。及母卒,昼夜哭泣,遂丧明。
鲜于世荣:北齐忠义将领,渔阳人,在后主武平中时积战功封为义阳王。后官至领军大将军。
鲜于修礼: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北魏怀朔镇将葛荣和镇兵鲜于修礼聚众反抗北魏统治的起义。 一月,鲜于修礼率领六镇“降户”于定州左城(今河北省唐县西北)起义,很快发展至10万人。他和柔玄镇人杜洛周起义军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北魏命扬州刺史长孙稚为大都督北讨诸军事,与河间王元琛率军讨伐鲜于修礼。四月,起义军在五鹿(今河北大名东)大败官军。八月,义军叛将元洪业杀鲜于修礼,投降北魏。不久,加入鲜于修礼起义军的葛荣杀元洪业自立。九月,葛荣带领义军北趋瀛州(治今河北省河间),于白牛逻(今河北蠡县境)袭杀北魏章武王元融,自称天子,号为齐国,年号广安。不久,又擒斩北魏广阳王元深。三年正月,葛荣义军攻陷殷州(治今河北省隆尧东),杀刺史崔楷,进围冀州(治今河北冀县)。十一月,拔冀州,俘刺史元孚。魏以都督源子邕为冀州刺史,率官军讨伐葛荣。十二月,葛荣领10万义军在阳平(今山东省莘县)东北漳水曲大败官军,击斩源子邕、裴衍等人。武泰元年(528年)三月,义军克魏沧州(治今河北省盐山西南),擒刺史薛庆之。八月,义军围邺城(今河北省临漳西南),号称百万之众。九月,北魏柱国大将军尔朱荣率精税骑兵7千征讨义军。葛荣因轻敌,兵力分散,败于滏口(今河北省磁县西北)。葛荣被俘杀。起义失败。
鲜于仲通:名向、字仲通。渔阳县人,寄籍新政(今四川省东南部),生于武周长寿二年(693年),中年举进士。鲜于深得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赏识,引为采访支使,委以心腹重事。唐天宝初年,鲜于仲通向剑南节度使章仇推荐杨贵妃兄杨国忠。杨借章仇之力,得以觐见唐玄宗,拜为朝廷参政命官。天宝九年(750年),推荐鲜于仲通为剑南节度使。天宝十年(751年),杨为鲜于仲通掩盖讨伐南昭败迹,并推荐为京兆尹。天宝十二年(753年),鲜于仲通请为杨刻“铨综之能”碑,立于尚书省门,以颂杨。不久,鲜于仲通违杨遭贬,天宝十四年(755年)病故。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秦汉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在今太原市西南。隋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太原市)。以后宋、金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以来省会都在此地。
渔阳郡:秦渔阳县在今北京密云西南,秦、汉、魏、晋、渔阳郡治此。隋末改无终县为渔阳,即今河北蓟县。隋玄州渔阳郡、唐蓟州渔阳郡均治此。唐以后渔阳为蓟州治所。明省入蓟州。
2、堂号
渔阳堂、敦厚堂:鲜与鲜于氏,从朝鲜重归故国,自汉以后,便一直以河北的渔阳郡为繁衍中心,故以“渔阳堂”为堂号。一直到今天,仍然世代沿用着“渔阳”这个堂号。有地方以“敦厚”为堂号。
============================================================
【鲜于姓宗祠通用对联】
〖鲜于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揭竿起义;
悬腕作书。
——李文郑撰鲜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北朝时北魏末年河北人民起义军首领鲜于修礼,原为怀朔镇兵,六镇起义军失败后,他率部众二十余万人,被北魏政府安置在冀、定、瀛三州。孝昌年间,在定州左城率“降户”(投降归附的人)起义,建元鲁兴。北魏派大都督长孙稚和都督元琛讨伐他,他在五鹿大败长孙稚,又围攻定州;瀛州,与杜洛周起义军相呼应,声势极大。下联典指元代书法家、诗人鲜于枢,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寄直老人,大都人,历官江浙行省都事、太常寺典簿。能作诗文,工正、行、草书,草书尤其知名,善于悬腕作书,笔力劲健。著有《困学斋集》、《困学斋杂录》。
鲁公志墓;
子骏福星。
——佚名撰鲜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鲜于仲通以忤杨国忠被谪,殁后颜真卿为志其墓。下联典指宋·鲜于侁,字子骏,官京都转运使,司马光曰:“子骏福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