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姓起源
一、姓氏源流
秋(Qiū)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起源于上古,相传为黄帝后裔少昊的后代,以祖字为氏。少昊为帝喾之子,黄帝裔玄孙。少昊后裔至春秋时,有鲁国大夫仲孙湫,其裔孙有个叫胡的,世称湫胡,在陈国当卿士,其支庶子孙以祖父之字去水为秋姓,称为秋氏。
2、以职官为姓,源于西周。西周时置司寇,当时称为秋官,后代便以官名为姓,称秋氏。
得姓始祖:少昊。据《路史》记载:“少昊之后有秋氏。”而鲁大夫仲孙湫的孙子有叫胡者,仕于陈,也以祖字去水为秋氏。《姓谱》上说:“春秋鲁人秋胡之后。”秋姓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家族,他们的家世源流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黄帝的儿子少昊金天氏。少昊,是黄帝与嫘祖所生,曾经君临天下84年。我国的秋氏家族是黄帝的直系子孙。望族居天水郡(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故秋氏后人奉少昊为秋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秋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相传帝少昊的后代有叫秋伯的,秋伯的后代以秋作为姓氏,世代相传,成为今天所见的秋氏。秋姓望族居天水郡(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
三、历史名人
秋 胡:春秋时鲁国人。他娶妻五日后就去陈国作官,五年才回来。到家之前,见到路旁有一个妇人在采桑,秋胡上前赠与金饰,妇人不顾而去。到家后,秋胡将金子奉给母亲。等他妻子到时,才发现就是采桑的那个妇人。其妻忍无可忍,数以不孝不义之罪,东走投河而死。
秋 瑾:字璇卿(1875-1907),号竞雄,自号鉴湖女侠。清末女革命家、诗人。通经史,工诗词,善骑射击剑。1904年,离夫别子,东渡日本留学。次年,参加同盟会,任评议员、浙江分会主盟人。提倡男女平等,宣传妇女解放,鼓吹民主革命。后回绍兴在大通学堂女学任教,与徐锡麟组织光复军,准备起事。但事泄,徐锡麟在安庆发难,失败。清政府兵围大学堂。她率少数师生武装抵抗,失败被捕,英勇就义,年仅32岁。其《鹧鸪天。夜夜龙泉壁上鸣》为“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天水郡:西汉初置郡。相当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
2、堂号
鉴湖堂:清末革命先烈秋瑾,号鉴湖女侠。与徐锡麟相约起义,事泄牺牲。称当代女杰。
============================================================
【秋姓宗祠通用对联】
〖秋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通经博学;
严吏慈民。
——佚名撰秋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秋允事典。
-----------------------------------------------------------------
〖秋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禾苗茁壮迎丰岁;
火焰灿明兆有年。
——佚名撰秋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典嵌秋姓“秋”字的析字联。
留芳百代千古颂;
现侠一时全郡惊。
——佚名撰秋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清末女革命家、诗人秋瑾,字璇卿,号竞雄。自号鉴湖女侠,浙江省山阴人(今绍兴)人。生于厦门。通经史,工诗词,善骑射击剑。青少年时,即对封建道德强烈不满。1904年,离夫别子,东渡日本留学。次年,与孙中山、黄兴认识,参加中盟会,任评议员、浙江分会主盟人。1906年在上海办《中国女报》,提倡男女平等,宣传妇女解放,鼓吹民主革命。后回绍兴在大通学堂女学任教,组织复军,积极准备举事。拥徐锡麟为首领,她任协领。但事泄,徐在安关发难,失败。清政府因她与徐有联系,遂发兵围大通学堂。她率少数师生武装抵抗,失败被捕,英勇就义。灵墓在杭州西湖畔。有《秋瑾集》。所著诗词豪放悲壮,感情浓郁深沉,为人吟诵。
头颇肯使闲中老?
祖国甘宁劫后灰?
——清·秋瑾撰秋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末女革命家、诗人秋瑾《柬某君》诗句联。
鉴湖女献身赴义;
采桑妇投水守贞。
——李文郑撰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近代民主革命者秋瑾事典。下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秋胡的妻子,秋胡娶妻五天,就到陈国做官去了,五年后才回来。未到家时,见一妇女在路旁采桑,便拿金子去挑逗她,那妇女转身走开了。他回家把金子交给母亲,见那采桑的妇女也进了家门,原来是他妻子。妻子见到他,数落了他不孝、不义之罪,出门投河而死。
贤典史独传才行;
采桑妇竟守真操。
——佚名撰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秋英洪武中任典史,才行卓著。下联典指春秋胡娶妻五日,离家仕陈,五年始归,途遇美妇采桑,秋胡调戏之,妇弃其金而去。胡至家见其妻乃采桑妇,妻责胡而投河死。
-----------------------------------------------------------------
〖秋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姓氏皆香,剑花飞上天去;
龙鸾一啸,诗草还让君传。
——佚名撰秋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杭州市秋瑾祠联(节录)。
秋胡轻薄戏妻,节烈凛告;
逢庆严厉驭吏,门禁肃然。
——佚名撰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名人秋胡有戏妻事典。秋胡官于陈国为卿士。婚后五年始归,由于戏妻,被误认为不义不孝,投河而死。下联典指明代官吏秋逢庆的事典。
--------------------------------------------------------------------------------
【近代民主革命秋姓高级将领(领导人)、革命烈士生平简介】
秋瑾烈士
秋瑾(1877-1907.7.15),女,原名秋闺瑾,小名玉姑,字璇卿,号旦吾,后改号竞雄,又称鉴湖女侠,近代民主革命烈士。祖籍浙江省山阴县(今绍兴市),出身于福建省厦门市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少年时热情而倔强,最钦佩历史上的“巾帼英雄”。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
1894年(光绪二十年),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王廷钧为妻。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冲,当着许多道喜的亲友朗诵自作的《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以表忧民忧国之心,受到当地人们的敬重。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赴京。不久,因为八国联军入京之战乱,又回到家乡荷叶。次年在这里生下第二个孩子王灿芝(女)。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再次去京复职,秋瑾携女儿一同前往。翌年,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继入青山实践女校。在日期间,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和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归国。春夏间,结识蔡元培、徐锡麟,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7月再赴日本,9月加入中国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不久,任教于浔溪女校。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决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1907年1月(十二月),《中国女报》创刊,撰文宣传女解放主张。
1907年2月(光绪三十三年正月),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在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7月13日因事泄在大通学堂被捕。15日凌晨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牺牲时年仅30岁。其遗著后人编为《秋瑾集》。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因清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源德遂于1909年(宣统元年)秋,将墓迁葬湖南省湘潭县昭山。1912年,湘人在长沙市建造秋瑾烈士祠,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于杭州市西湖西泠桥畔原墓地。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致祭秋瑾墓,撰挽联云:
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
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1916年8月16-20日孙中山、宋庆龄游杭州,赴秋瑾墓凭吊,孙中山说:“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句,则传诵不忘。”1942年7月宋庆龄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称赞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1958年9月2日宋庆龄为《秋瑾烈士革命史迹》一书题名。1979年8月宋庆龄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
秋(Qiū)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起源于上古,相传为黄帝后裔少昊的后代,以祖字为氏。少昊为帝喾之子,黄帝裔玄孙。少昊后裔至春秋时,有鲁国大夫仲孙湫,其裔孙有个叫胡的,世称湫胡,在陈国当卿士,其支庶子孙以祖父之字去水为秋姓,称为秋氏。
2、以职官为姓,源于西周。西周时置司寇,当时称为秋官,后代便以官名为姓,称秋氏。
得姓始祖:少昊。据《路史》记载:“少昊之后有秋氏。”而鲁大夫仲孙湫的孙子有叫胡者,仕于陈,也以祖字去水为秋氏。《姓谱》上说:“春秋鲁人秋胡之后。”秋姓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家族,他们的家世源流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黄帝的儿子少昊金天氏。少昊,是黄帝与嫘祖所生,曾经君临天下84年。我国的秋氏家族是黄帝的直系子孙。望族居天水郡(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故秋氏后人奉少昊为秋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秋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相传帝少昊的后代有叫秋伯的,秋伯的后代以秋作为姓氏,世代相传,成为今天所见的秋氏。秋姓望族居天水郡(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
三、历史名人
秋 胡:春秋时鲁国人。他娶妻五日后就去陈国作官,五年才回来。到家之前,见到路旁有一个妇人在采桑,秋胡上前赠与金饰,妇人不顾而去。到家后,秋胡将金子奉给母亲。等他妻子到时,才发现就是采桑的那个妇人。其妻忍无可忍,数以不孝不义之罪,东走投河而死。
秋 瑾:字璇卿(1875-1907),号竞雄,自号鉴湖女侠。清末女革命家、诗人。通经史,工诗词,善骑射击剑。1904年,离夫别子,东渡日本留学。次年,参加同盟会,任评议员、浙江分会主盟人。提倡男女平等,宣传妇女解放,鼓吹民主革命。后回绍兴在大通学堂女学任教,与徐锡麟组织光复军,准备起事。但事泄,徐锡麟在安庆发难,失败。清政府兵围大学堂。她率少数师生武装抵抗,失败被捕,英勇就义,年仅32岁。其《鹧鸪天。夜夜龙泉壁上鸣》为“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天水郡:西汉初置郡。相当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
2、堂号
鉴湖堂:清末革命先烈秋瑾,号鉴湖女侠。与徐锡麟相约起义,事泄牺牲。称当代女杰。
============================================================
【秋姓宗祠通用对联】
〖秋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通经博学;
严吏慈民。
——佚名撰秋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秋允事典。
-----------------------------------------------------------------
〖秋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禾苗茁壮迎丰岁;
火焰灿明兆有年。
——佚名撰秋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典嵌秋姓“秋”字的析字联。
留芳百代千古颂;
现侠一时全郡惊。
——佚名撰秋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清末女革命家、诗人秋瑾,字璇卿,号竞雄。自号鉴湖女侠,浙江省山阴人(今绍兴)人。生于厦门。通经史,工诗词,善骑射击剑。青少年时,即对封建道德强烈不满。1904年,离夫别子,东渡日本留学。次年,与孙中山、黄兴认识,参加中盟会,任评议员、浙江分会主盟人。1906年在上海办《中国女报》,提倡男女平等,宣传妇女解放,鼓吹民主革命。后回绍兴在大通学堂女学任教,组织复军,积极准备举事。拥徐锡麟为首领,她任协领。但事泄,徐在安关发难,失败。清政府因她与徐有联系,遂发兵围大通学堂。她率少数师生武装抵抗,失败被捕,英勇就义。灵墓在杭州西湖畔。有《秋瑾集》。所著诗词豪放悲壮,感情浓郁深沉,为人吟诵。
头颇肯使闲中老?
祖国甘宁劫后灰?
——清·秋瑾撰秋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末女革命家、诗人秋瑾《柬某君》诗句联。
鉴湖女献身赴义;
采桑妇投水守贞。
——李文郑撰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近代民主革命者秋瑾事典。下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秋胡的妻子,秋胡娶妻五天,就到陈国做官去了,五年后才回来。未到家时,见一妇女在路旁采桑,便拿金子去挑逗她,那妇女转身走开了。他回家把金子交给母亲,见那采桑的妇女也进了家门,原来是他妻子。妻子见到他,数落了他不孝、不义之罪,出门投河而死。
贤典史独传才行;
采桑妇竟守真操。
——佚名撰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秋英洪武中任典史,才行卓著。下联典指春秋胡娶妻五日,离家仕陈,五年始归,途遇美妇采桑,秋胡调戏之,妇弃其金而去。胡至家见其妻乃采桑妇,妻责胡而投河死。
-----------------------------------------------------------------
〖秋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姓氏皆香,剑花飞上天去;
龙鸾一啸,诗草还让君传。
——佚名撰秋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杭州市秋瑾祠联(节录)。
秋胡轻薄戏妻,节烈凛告;
逢庆严厉驭吏,门禁肃然。
——佚名撰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名人秋胡有戏妻事典。秋胡官于陈国为卿士。婚后五年始归,由于戏妻,被误认为不义不孝,投河而死。下联典指明代官吏秋逢庆的事典。
--------------------------------------------------------------------------------
【近代民主革命秋姓高级将领(领导人)、革命烈士生平简介】
秋瑾烈士
秋瑾(1877-1907.7.15),女,原名秋闺瑾,小名玉姑,字璇卿,号旦吾,后改号竞雄,又称鉴湖女侠,近代民主革命烈士。祖籍浙江省山阴县(今绍兴市),出身于福建省厦门市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少年时热情而倔强,最钦佩历史上的“巾帼英雄”。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
1894年(光绪二十年),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王廷钧为妻。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冲,当着许多道喜的亲友朗诵自作的《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以表忧民忧国之心,受到当地人们的敬重。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赴京。不久,因为八国联军入京之战乱,又回到家乡荷叶。次年在这里生下第二个孩子王灿芝(女)。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再次去京复职,秋瑾携女儿一同前往。翌年,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继入青山实践女校。在日期间,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和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归国。春夏间,结识蔡元培、徐锡麟,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7月再赴日本,9月加入中国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不久,任教于浔溪女校。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决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1907年1月(十二月),《中国女报》创刊,撰文宣传女解放主张。
1907年2月(光绪三十三年正月),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在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7月13日因事泄在大通学堂被捕。15日凌晨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牺牲时年仅30岁。其遗著后人编为《秋瑾集》。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因清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源德遂于1909年(宣统元年)秋,将墓迁葬湖南省湘潭县昭山。1912年,湘人在长沙市建造秋瑾烈士祠,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于杭州市西湖西泠桥畔原墓地。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致祭秋瑾墓,撰挽联云:
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
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1916年8月16-20日孙中山、宋庆龄游杭州,赴秋瑾墓凭吊,孙中山说:“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句,则传诵不忘。”1942年7月宋庆龄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称赞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1958年9月2日宋庆龄为《秋瑾烈士革命史迹》一书题名。1979年8月宋庆龄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