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姓起源
谭姓来源
来源有三。
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西大部分地区。
谭姓分布
谭氏起源于山东。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
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五代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从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郡望堂号
堂号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另外还有“济南”、“弘农”等堂号。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齐郡:西汉时改临淄郡置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相当于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谭姓家谱
江苏:武进毗陵缸巷谭氏宗谱
浙江:萧山萧邑谭氏宗谱十二卷、嘉兴谭氏宗谱十卷、嘉兴谭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
江西:南丰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
湖南:长沙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宁乡谭氏族谱十卷、宁乡谭氏家谱二十五卷、攸县泽田谭氏七修族谱二十二部、茶陵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湘西谭氏六升堂支谱十六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一卷首一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五卷、湘潭中湘段西塘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谭氏家谱十六卷、湘潭涧子塘谭氏七修族谱十六卷、湘潭中湘谭氏续修族谱七卷、湘潭青山谭氏五修族谱三十二卷、湘乡湘西七星桥谭氏族谱七卷首四卷、湘潭湘西谭氏四修族谱十卷、湘乡田乐堂谭氏族谱(卷数不清)
地区不明:望仙谭氏宗谱(卷数不清)、谭氏族谱不分卷、仁源谭氏续修支谱不分卷、富溪谭氏族谱残不分卷、天河谭万庄长房系谱不分卷
历史名人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其父为巡抚。谭嗣同不仅饱读经书,而且遍历南北各省,足迹踏至新疆、台湾诸地。游历中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留连忘返倍加热爱,对列强蹂躏奴役下的民众灾难倍感痛心疾首。面对满目疮痍日趋衰落的中华民族,他冥思苦索着挽救良策,终于从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政治学说中找到了变法图强的道路,形成了变法维新思想。这一思想自中法战争萌芽,至中日甲午战争后迅速发展。 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堪,在浏阳倡立学社。1896年入资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成稿。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八月以徐致靖荐,被征入京,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九月政变发生,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来到世上仅仅33个春秋,他用鲜血与生命去实现自己的抱负。时间虽短,但留给后人的东西却十分丰富。一部《仁学》中留下了其深邃而又进步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变法虽败,但其不屈不挠以生命唤醒国民的精神永存。
谭绍光:太平天国慕王,广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英勇善战,1860年因破江南大营和攻克苏杭有功,被封为慕王。1862年率军围攻上海,打败英法联军、华尔洋枪队,后又转战太仓、昆山,屡创敌军。1863年在苏州被叛徒刺死。
谭纶:明代抗倭名将,江西宜黄人,嘉靖进士,初任台州(今浙江临海)制服,练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抚福建,率戚继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内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总督蓟辽,与戚继光训练部队,加强北方防务。他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余年,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戚”。
谭元春:文学家,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与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者。论文强调性灵,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主有《谭有夏合集》。
谭夫吾:战国时期人物,曾以无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谭姓宗祠通用对联
谭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七龄登第;
三策摅奇。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古代“神童”谭昭宝事典。下联典指宋代郴州教授谭世勋(字彦成,长沙人)事典。
宣猷边塞;
锡春土茅。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末长沙人谭世勋,字彦成,元符年间进士,历官郴州教授、秘书省正字。曾扈从皇帝到金兵帅帐,以十条理由说金兵进军之弊、讲和之利。张邦昌建傀儡政权称“楚帝”时,请他直学士院,他以病为借口不上任。著有《师陶集》等。下联典指明代滁州人谭渊,英武而有膂力,洪武年间袭父亲谭胜的职务,任燕山卫副千户。后跟从燕王朱棣(成祖)起兵,夺九门,破雄县,立有战功。土茅,土阶茅屋,以土为阶,以茅草盖屋。指居住简朴。
土茅锡券;
边塞宣猷。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上下联互易),上联典指明代副千户谭渊,滁州人。有膂力,引两石弓,发无不中,从燕王起兵,夺九门,破雄县,骁勇善战,夹河之战中,以马蹶被杀,谥壮节。下联典指宋代郴州教授谭世勋,元符进士,又中词学兼茂科,后扈驾至金帅帐,以十害说其用事者,言讲和之利,词意中激,金人耸听。
谭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七岁能登上第;
三子尽作大夫。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人谭昭宝,相传七岁应童子试而登上第。下联典指北宋始兴人谭佚,皇祜年间进士,三个儿子也都成为名大夫。
仙客练月得到;
烈妇渍血留痕。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唐谭峭炼丹得道,后仙去。下联典指宋谭氏妇赵氏为元兵所害,血溅殿楹,如妇人抱婴儿状。
谭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十载父子双进士;
一时兄弟两将军。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元符进士谭世勋与其父谭申政和进士,其间时隔约十年。本联可作谭姓家祠联。下联典指元代帅左都监谭资荣,以其弟资用攻汴梁有功,举资用代其职。
为人树起脊梁铁;
把卷撑开眼海银。
——清·谭嗣同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末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自题联。
颇有清香留画戟;
翩然彩服效扁舟。
——清·谭延闿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光绪进士谭延闿自题联。
吟看桂生溪月上;
醉听鲲化海涛翻。
——五代·谭用之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五代诗人谭用之《送友人归青社》诗句联。
竹径支分班玉笋;
江湾族聚跃金麟。
——佚名撰广东省英德市英城镇江湾村谭氏宗祠联
据谭氏族谱载,其入英始祖谭嗣敬于洪武十二年(1379年)“自南京住机迁兹英土竹迳都(今大站镇樟滩管理区果树头村)居住”。谭嗣敬于洪武十九年获贡,曾出任浙江慈溪县令(见《韶州府志》、《英德县志》)。六世祖谭竹坡约于明嘉靖初年,携室来村创业。至乃孙谭亮采(字熙台以武举人资格出任湖南湘乡、善化两任知县)在村中毗邻而建乃兄云台及自身祠两座,于是,谭姓遂为村中望族。长房云台祠于1992年重修。据谭姓族谱称,其远祖“可奕公于唐咸通十四年(873年)次子守禄公,自江西吉安泰和县迁居湖南茶陵州上塘太平围落籍。”“湘省谭氏之盛,居全国之冠。盖可奕公元孙十八宏中,除宏政改宏帙迁江西虔州,复迁广东落籍外,其余十七宏后裔,俱散布湖南全省,其盛可知。而茶陵谭氏尤称巨族,民国伟人谭延闿属焉。”该谱又称:“考谭氏有虔翁,讳崇纪,号宏帙。诰赠资政大夫。原由湖广迁居江西尧州虔化县西俊村。今属赣州,隋唐称虔州,故名虔,嗣因避乱,于宋建隆三年(962年)壬戌,率众裔迁居南雄珠玑巷沙水村。宁静后复迁于虔。至何时再来广东,未有记载,大约在洪公(虔公长子,登进士,任广州儒学提举)出任广州时间耳。”据此可知,谭宏帙乃随子迁粤,成为谭氏之“入粤始祖”。
谭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揽湖海英豪,力维时局;
勖沅湘子弟,共赞中华。
——清·谭嗣同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末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1897年自撰联。
终南山上神人,涉猎文史;
栖隐洞中道士,出入金门。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唐国子司业谭峭,泉州人。好仙术,居嵩山十余年,后登青城山,相传仙去。亦称紫霄真人。
勋名炳炳,荣列戊戌六君子;
伟绩昭昭,号称关陇一文人。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末维新派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曾设立算学会,结合维新志士讲求变法救亡之道。1896年至南京任候补知府。1898年授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新政。戊戌政变时为袁世凯出卖,遇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有《谭嗣全集》。下联典指清代洮州训导谭咏昭,字仲回,武威人。制行坚洁,擅诗文,为同光间“关陇文人第一”。有《看云书屋诗文集》。
祖宗来自江西,慕三闾风景、五指烟霞,钦仰大夫先屈子;
嗣孙守成湖北,绵千秋俎豆、万古馨香,堪羡公爵迈邢侯。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北省秭归县乐平里谭氏宗祠联。
今日之东,明日之西,光阴冉冉,岁月攸攸,走不尽楚峡秦关,填不满深潭欲海,力如项羽,智若曹操,乌江赤壁空烦恼,为什么?请君息坐片时,试把寸心思前想后,得安闲处且安闲,留些奔波过明日;
这条路来,那条路去,风尘仆仆,道途茫茫,牵未住朱颜白发,带未走黄金碧玉,富似石崇,贵比杨素,绿珠红拂皆成梦,今何在?替我解下数文,沽酒半壶猜三通两,会畅饮时应畅饮,西出阳关无故人。
——佚名撰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城东西江北岸山谭公庙联(76+76=152字)
庙祀元代宁海(今属浙江省,一说山东省弁平县)人谭处端,“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七大弟子之一,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称为“全真七子”。其人道行高深且行侠丈义,颇得人心;在广西梧州城东,西江北岸山上,旧时立有“谭公庙”,所纪念为他正直侠义,扶危济困,尤其是对水火灾祸预见异常准确,而旧时的梧州水火两灾频繁,故人们立庙祀之,以求荫佑。该庙已毁多年,今仅存遗址,在梧州家用电器厂内。据地方志载,旧时庙中有这副长柱联,内容颇有意思和哲理。
附录:谭姓典故、趣事
谭夫吾与张胥鄙
据《吴县志》记载,战国时期曾有一位名叫谭夫吾的人,以无比崇高的言行受到后代人的传颂。谭夫吾是吴国人,与一位名叫张胥鄙的人交情甚笃,后来又因为一些事情绝交了。张胥鄙触犯法律被捕入狱,将要处以死刑。谭夫吾命令自己的一些随从将他从牢狱中解救出来,当张胥鄙得知是谭夫吾救了他性命时,就找到谭夫吾,说道:“先生您义薄云天,我一介小人,跟您有天壤之别,因此我开始与您交好,后来又觉得不合适而与您绝交了。我听说君子不因为周围的环境而放弃自己的志向,改变自己的行为。今天我如果跟先生您逃走的话,虽然我会获得安全,但却因为贪生怕死而改变了自己的意愿和行为。这叫做因危易行,是我所不愿意做的事。”这些话说完后,张胥鄙以头触墙自杀了。
谭夫吾悲痛地说:“我要救他性命却不被接受,有讨好的嫌疑;我不明白他高洁的志向,而自作主张救他出来,这是我的愚鲁之处。哎,我这样愚笨,实在对不起君主,也对不住朋友,我真是太虚伪了!世人将因此而讨厌我,至于我自己,我是再也没有颜面活在这世上了!”说完这些,他也自刎身亡!
中国人民解放军谭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谭政大将
谭政(1907-1988),原名谭世铭。湖南湘乡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特务营任文书、书记。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三十一团秘书,红四军军委秘书长、军政治部训练部部长,红12军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副主任,陕甘宁晋绥联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建国后,历任中南军区暨第四野战军第三政委兼干部管理部部长,中南局第一副书记,华南分局第三书记,华南军区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主任,中央军委常委、顾问,国防部副部长,中央监委副书记。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8年11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
谭甫仁中将
谭甫仁(1910-1970),广东省仁化县人。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士兵委员会干事,红12军连政治委员,687团政治委员,红1军团第1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科长,红15军团第78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政治处主任、旅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15师343旅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二纵队新编第三旅政治委员,115师教导第七旅政治委员,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满军区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5兵团军政治委员,广西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三政治委员,武汉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政治委员,昆明军区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0年12月18日因飞机失事在昆明殉职,终年60岁。
谭希林中将
谭希林(1908-1970),湖南省长沙市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黄埔军校,1927年毕业。北伐战争中,任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排长,武汉革命政府警卫团排长。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特务连连长,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31团副营长、代营长,红一军团随营学校校长,红军学校教育长,闽西红军指挥部参谋长,红12军参谋长兼34师师长,红21军参谋长、代军长,军委警卫团团长,南路军临时指挥部司令员,干部团工兵主任,特科学校工兵营营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参谋长,新四军第四支队参谋长,江北游击纵队司令员,新四军第2师6旅旅长兼政治委员,津浦路西分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皖北军区司令员,新四军第7师代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7师师长,第四纵队司令员,豫皖苏军区第一副司令员,胶东军区代司令员,第三野战军32军军长,山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驻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大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委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0年2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2岁。
谭冠三中将
谭冠三(1908-1985),湖南省耒阳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秋收起义和湘南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需处文书,中国工农红军第12军一纵队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第34师训练队队长,第12师特务连政治委员,第34团政治委员兼特派员,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兼36团政治委员,红3军第9师25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巡视员,陕甘支队第四大队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俱乐部主任、秘书科长,冀中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第一军分区兼七支队政治委员,南进支队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纵队政治部主任,中共豫皖苏八地委书记兼分区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十八军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藏军区政治委员,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第二书记、监委书记、西藏政协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副院长,成都军区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5年12月6日因病在成都逝世,终年77岁。
谭家述中将
谭家述(1909-1987),湖南省茶陵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茶陵县农民自卫部部长,县游击队副队长、大队长,二纵队纵队长,湘东独立第1师3团团长、师参谋长,中国工农红军第8军22师师长,红6军第18师参谋长,红6军团参谋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长、教员。1939年赴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5年回国。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政干部学校教育长,华北军政大学教育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高炮指挥部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兼军校部部长。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7年8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8岁。
谭天哲少将
谭天哲(1912-1998),湖南省茶陵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赣军区政治部青年干事,红6军团译电员。和王永浚(后授少将军衔)靠手里的一本明码和一张十万分之一的地图,一个字一个字地积累编成了部分的敌军密码本,并将收到的敌军电报一个字一个字地猜测,译出敌军新的行动和作战意图的情报,使我军
对敌情有所了解,保证我军首长订出行军或作战方案。后任红6军团机要科科长。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政治指导员,八路军120师359旅教导营政治委员,雁北支队政治处主任,第359旅特务团政治处主任,南下支队第4大队政治处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鄂北军区2团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10纵30师90团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第47军卫生部政治委员。参加了东北1947年冬季攻势和平津、宜沙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任海军联合学校第3分校政治委员,华东军区海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56年入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后历任海军厦门水警区政治委员,海军福建基地政治委员,海军学院政治部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8年12月7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6岁。
谭开云少将
谭开云(1914-2003),江西省永新县人。1927年任乡童子团团长,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乡团支部书记,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8师22团排长、连长,红14军38师1团连指导员,少共国际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在一次战斗中与敌拼刺刀,接连撂倒5个敌人,自己多处负伤。长征时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巡视员,红1军团2师5团总支书记,陕北独立3团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共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大队大队长,抗大第一分校支队政治委员,鲁中军区第3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八路军政治部巡视团主任,山东警备3旅政治委员。为我党我军培养了一批抗日骨干。在山东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期间,他为巩固和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做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9师首任政治委员,第9师是原山东军区鲁中军区由地方部队编成的独立旅,进入东北时3000人,编制装备均不健全。后与曾克林部合编为9师。部队中山东参军老成分占10%,东北参军及俘虏成分占45%。该部队“作战力较弱,来东北后在长期战斗中锻炼进步甚快,战斗力有很大提高,顽强性较强,有攻坚之经验。后担任辽西军区政治部主任,1947年任东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本溪保卫战、四保临江和1947年夏、秋、冬季攻势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任沈阳军区干部部副部长,1958年任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持政治部工作。1960年因受彭德怀、邓华问题牵连,调任辽宁省军区第三政治委员。1964年任新疆军区副政治委员,1973年任兰州军区副政治委员。为推进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3年10月27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9岁。
谭友夫少将
谭友夫(1917-1976),原名谭幼福,河南省新县人。1929年,红11军31师在柴山保一带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府时,投奔中国工农红军参加革命(弟兄6人参加红军,其中4人在战斗中牺牲)。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8月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鄂豫皖苏区红军游击第5大公务员,红4军10师宣传员、军政治部青年委员,第29团政治处主任、青年科长,第28团总支书记。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1932年9月随部西征川陕,参加了创建川陕根据地的斗争和反四川军阀田颂尧、刘湘发起的“三路围攻”和“六路围攻”。1935年6月参加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担任5大队政治干事、指导员。1938年抗大第一分校教导员,太行决死队第3纵队8团总支书记、团政治委员。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到山西新军工作。在山西他积极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独立发展我党抗日武装,组建了“壶关独立营”。不久,又组建了晋东南保安第9团。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23旅67团政委。参加了平汉战役。1948年任中原野战军第4纵12旅政治部主任。1948年任陕南军区12旅政治委员,参加了淮海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康军分区司令员,率部进驻安康地区剿匪,先后荣获二等功、三等功及战斗英雄等勋章共11枚。1952年入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班学习。1955年毕业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军副军长,第12军副军长,南京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南京军区后勤部长,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76年2月24日因病逝世,终年59岁。
谭友林少将
谭友林(1916—2006),湖北省江陵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政治部青年干事,独立营营政治委员,1935年2月任红2军团第6师17团政治委员。参加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后任红军学校第四分校上级干部队指导员。1935年11月参加长征,1936年1月任红2军团第5师政委。在湘黔边瓦屋塘战斗中,师长贺炳炎右臂中弹负伤,他一面派人救治贺炳炎,一面指挥部队奋勇阻敌,掩护军团安全通过。红2、6军团进至黔西、大定(今大方)、毕节地区后,率部在大定大力开展群众工作,筹粮筹款,扩大红军,并以侦察队为基础,组建了第14团。1936年7月红2、4方面军甘孜会师后,任红2方面军第32军96师政治委员,与师长王尚荣率部随2、4方面军北上。进入草地第二天,得了伤寒病,躺在担架上行军,服了50多服中草药于治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甘肃会师前夕,红32军遭到阻击,与师长王尚荣率部英勇抗击,掩护军部机关顺利通过,实现了三大主力会师。到陕北后,1933年1月入红军大学第二期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4支队竹沟留守处教导队队长兼政治委员,豫东游击支队政治部副主任,第2团政治委员,新四军第6支队第3总队政治委员,第4师6旅旅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松江军区哈北军分区司令员,东北人民自治军第359旅副旅长,东北民主联军第12纵队34师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第39军副军长,东北军区公安部队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副军长,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副军长,参加了一至五次战役。回国后,任东北军区公安部队副司令员、司令员,1980年任乌鲁木齐军区政治委员,1983年任兰州军区政治委员等职。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2006年5月22日在北京逝世。
谭文邦少将
谭文邦(1911-1987),湖南省茶陵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赣军区独立师政治部组织干事,红17师政治部组织干事,红6军团政治部组织干事,红6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6军团49团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模范师营教导员,第49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717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第359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教导队政治委员,第719团政治委员,雁北支队政治委员,特务团政治委员,第717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牡丹江军区副政治委员,合江军区第2军分区政治委员、司令员,合江军区政治部主任、独立第9师副政治委员。是东北野战军5纵14师首任政治委员。5纵14师是南满独立2师的基础。1945年底,冀东军区的一批干部到通化,建起一个独立团。尔后胶东军区一个团进驻通化,与独立团合并为通化支队,坚持敌后斗争。后改名为杨靖宇支队,发展到10000人。第14师“游击战经验多,有朝气,有猛冲精神”。后任第四野战军第42军125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125师政治委员、第42军政治部副主任。回国后,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任广州军区炮兵政治委员。1964年到1968年,任湖南省军区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两枚。1987年8月3日因病逝世,终年76岁。
谭右铭少将
谭右铭(1910——),四川省云阳县人。1928年在万县读高中,因军阀混战而停学。1929年瞒着家人到上海,考入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不久转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从事地下工作。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团支部书记,1933年11月,中共上海中央局军委派他回川,组织万县、云阳地区的地下斗争,任中共云阳县工作委员会、云奉边区特委、川东临时工作委员会书记。1935年1月,在云阳发动了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辗转回到上海。根据上海南方局军委的指示,9月回到云阳,继续从事地下斗争,后因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上级党组织要求停止组织武装暴动,离开四川回上海。1937年在上海《群众新闻》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6月到达太原,进入山西牺盟会干部训练班学习。1938年任山西新军教导2师1团政治处主任,不久任师政治部主任。1938年底去陕北。1940年任晋西独立支队政治部宣教科长,1943年任115师政治部宣传部教育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任山东军区独立5师政治部主任,师长是聂凤智,1947年,独立5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9纵25师,任师政治委员,师长是肖镜海,第79师政治委员,1949年任第20军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政治部主任、后升任20军副政治委员、1952年升任20军政治委员,同年底回国。1953年复到南朝鲜接受战俘,在板门店与美方红十字会小组交谈后,带一个小组进入南朝鲜釜山,然后到济州岛,9月在板门店交接了战俘。1955年任解放军政治学院政治部副主任,1959年任《解放军报》社副总编辑,1963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谭知耕少将
谭知耕(1917-2001),河南省光山县人。1929年参加光山县农民赤卫军。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12师35团勤务员、宣传员、连政治指导员,第31军军部侦察参谋等职。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作战和川陕苏区反敌“三路围攻”、“六路围攻”及广昭、陕南、强渡嘉陵江等战役战斗,参加了万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参谋、政治指导员、大队参谋长、营长兼政治教导员,第4支队14团参谋长,新四军第2师4旅12团长,新四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苏浙军区司令部参谋长处处长,第3纵队7团团长等职。参加了天长、仪征、扬州、六合、金牛山地区**伪军“扫荡”、“蚕食”的作战和天目山第一、第二、第三次反顽战役,屡建战功。
解放战争时期,任淮南军区独立第1旅副旅长兼参谋长,新四军第1师1旅副旅长兼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11师长,第三野战军第23军69师师长等职。率部转战苏、鲁、豫、皖、沪等地,参加了保卫淮阴涟水、鲁南、莱芜、孟良崮、鲁西南外线出击、平汉路(郑州至许昌段)破袭、确山、开封、睢杞、淮海、渡江等战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军参谋长、副军长,1952年7月调任华东军区第四步兵学校校长,1957年毕业于苏联伏罗希洛夫军事学院。回国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战役法教授会主任、1964年任高等军事学院教育长,1971年任海军广州基地第一副司令员,1975年任南海舰队司令员,1978年调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为加强部队建设,为繁荣和发展我国的军事教育和军事科研事业,做出了贡献。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年4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谭善和少将
谭善和(1915-1991),湖南省茶陵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8军第23师政治部宣传干事,红6军团第17师50团特派员,军团保卫局科长,第16师特派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特务团组织股股长,野战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后勤部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旅政治委员,军区司令部军械处处长,中共河南商城县委书记,中共鄂豫三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工兵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东北军区工兵司令员,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指挥所司令员,率志愿军工兵参加重建平壤。1955年回国后,任长沙高级工兵学校校长。1957年入高等军事学院速成系、基本系学习,1960年任工程兵副参谋长,1962年任参谋长。中印边界反击战前,踏勘了中印边界西段边防阵地,组织两个工兵团在海拔五千多米的喀喇昆仑山进行战前紧急集训。常年在基层、工地、训练场奔波,一年内跑坏了两台专车。叶剑英元帅说: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一年跑坏两台车的干部!1966年任工程兵副司令员。1973年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主管后勤工作和天山公路、南疆铁路建设。1974年对新疆自治区的工交系统进行整顿。1975年至1982年任工程兵司令员,1983年至1985年任乌鲁木齐军区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两枚、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因病逝世,终年76岁。谭善和与萧克、陈锡联等致信中央书记处,建议取消遗体告别仪式。
中国人民解放军谭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谭乃达中将
谭乃达(1938.6——),吉林省农安县人。大学文化。1956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历任陆军自行火炮营炮长、车长,团政治处文化教员、干事,代理连长、指导员。196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后,任军政治部宣传处干事,团政治处副主任、代主任,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团副政治委员、党委常委,军坦克团政治委员、党委书记兼纪委书记,师政治部主任、党委书记,师政治委员、党委书记。1985年后,任集团军副政治委员、党委常委、纪委书记。1989年任集团军政治委员、党委书记。1992年11月任沈阳军区政治部主任、党委书记,军区党委常委。1993年任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党委书记,军区书记,军区党委常委。1994年10月任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纪委书记,军区党委常委。199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97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4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
来源有三。
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西大部分地区。
谭姓分布
谭氏起源于山东。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
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五代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从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郡望堂号
堂号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另外还有“济南”、“弘农”等堂号。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齐郡:西汉时改临淄郡置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相当于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谭姓家谱
江苏:武进毗陵缸巷谭氏宗谱
浙江:萧山萧邑谭氏宗谱十二卷、嘉兴谭氏宗谱十卷、嘉兴谭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
江西:南丰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
湖南:长沙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宁乡谭氏族谱十卷、宁乡谭氏家谱二十五卷、攸县泽田谭氏七修族谱二十二部、茶陵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湘西谭氏六升堂支谱十六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一卷首一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五卷、湘潭中湘段西塘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谭氏家谱十六卷、湘潭涧子塘谭氏七修族谱十六卷、湘潭中湘谭氏续修族谱七卷、湘潭青山谭氏五修族谱三十二卷、湘乡湘西七星桥谭氏族谱七卷首四卷、湘潭湘西谭氏四修族谱十卷、湘乡田乐堂谭氏族谱(卷数不清)
地区不明:望仙谭氏宗谱(卷数不清)、谭氏族谱不分卷、仁源谭氏续修支谱不分卷、富溪谭氏族谱残不分卷、天河谭万庄长房系谱不分卷
历史名人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其父为巡抚。谭嗣同不仅饱读经书,而且遍历南北各省,足迹踏至新疆、台湾诸地。游历中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留连忘返倍加热爱,对列强蹂躏奴役下的民众灾难倍感痛心疾首。面对满目疮痍日趋衰落的中华民族,他冥思苦索着挽救良策,终于从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政治学说中找到了变法图强的道路,形成了变法维新思想。这一思想自中法战争萌芽,至中日甲午战争后迅速发展。 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堪,在浏阳倡立学社。1896年入资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成稿。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八月以徐致靖荐,被征入京,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九月政变发生,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来到世上仅仅33个春秋,他用鲜血与生命去实现自己的抱负。时间虽短,但留给后人的东西却十分丰富。一部《仁学》中留下了其深邃而又进步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变法虽败,但其不屈不挠以生命唤醒国民的精神永存。
谭绍光:太平天国慕王,广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英勇善战,1860年因破江南大营和攻克苏杭有功,被封为慕王。1862年率军围攻上海,打败英法联军、华尔洋枪队,后又转战太仓、昆山,屡创敌军。1863年在苏州被叛徒刺死。
谭纶:明代抗倭名将,江西宜黄人,嘉靖进士,初任台州(今浙江临海)制服,练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抚福建,率戚继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内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总督蓟辽,与戚继光训练部队,加强北方防务。他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余年,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戚”。
谭元春:文学家,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与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者。论文强调性灵,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主有《谭有夏合集》。
谭夫吾:战国时期人物,曾以无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谭姓宗祠通用对联
谭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七龄登第;
三策摅奇。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古代“神童”谭昭宝事典。下联典指宋代郴州教授谭世勋(字彦成,长沙人)事典。
宣猷边塞;
锡春土茅。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末长沙人谭世勋,字彦成,元符年间进士,历官郴州教授、秘书省正字。曾扈从皇帝到金兵帅帐,以十条理由说金兵进军之弊、讲和之利。张邦昌建傀儡政权称“楚帝”时,请他直学士院,他以病为借口不上任。著有《师陶集》等。下联典指明代滁州人谭渊,英武而有膂力,洪武年间袭父亲谭胜的职务,任燕山卫副千户。后跟从燕王朱棣(成祖)起兵,夺九门,破雄县,立有战功。土茅,土阶茅屋,以土为阶,以茅草盖屋。指居住简朴。
土茅锡券;
边塞宣猷。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上下联互易),上联典指明代副千户谭渊,滁州人。有膂力,引两石弓,发无不中,从燕王起兵,夺九门,破雄县,骁勇善战,夹河之战中,以马蹶被杀,谥壮节。下联典指宋代郴州教授谭世勋,元符进士,又中词学兼茂科,后扈驾至金帅帐,以十害说其用事者,言讲和之利,词意中激,金人耸听。
谭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七岁能登上第;
三子尽作大夫。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人谭昭宝,相传七岁应童子试而登上第。下联典指北宋始兴人谭佚,皇祜年间进士,三个儿子也都成为名大夫。
仙客练月得到;
烈妇渍血留痕。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唐谭峭炼丹得道,后仙去。下联典指宋谭氏妇赵氏为元兵所害,血溅殿楹,如妇人抱婴儿状。
谭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十载父子双进士;
一时兄弟两将军。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元符进士谭世勋与其父谭申政和进士,其间时隔约十年。本联可作谭姓家祠联。下联典指元代帅左都监谭资荣,以其弟资用攻汴梁有功,举资用代其职。
为人树起脊梁铁;
把卷撑开眼海银。
——清·谭嗣同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末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自题联。
颇有清香留画戟;
翩然彩服效扁舟。
——清·谭延闿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光绪进士谭延闿自题联。
吟看桂生溪月上;
醉听鲲化海涛翻。
——五代·谭用之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五代诗人谭用之《送友人归青社》诗句联。
竹径支分班玉笋;
江湾族聚跃金麟。
——佚名撰广东省英德市英城镇江湾村谭氏宗祠联
据谭氏族谱载,其入英始祖谭嗣敬于洪武十二年(1379年)“自南京住机迁兹英土竹迳都(今大站镇樟滩管理区果树头村)居住”。谭嗣敬于洪武十九年获贡,曾出任浙江慈溪县令(见《韶州府志》、《英德县志》)。六世祖谭竹坡约于明嘉靖初年,携室来村创业。至乃孙谭亮采(字熙台以武举人资格出任湖南湘乡、善化两任知县)在村中毗邻而建乃兄云台及自身祠两座,于是,谭姓遂为村中望族。长房云台祠于1992年重修。据谭姓族谱称,其远祖“可奕公于唐咸通十四年(873年)次子守禄公,自江西吉安泰和县迁居湖南茶陵州上塘太平围落籍。”“湘省谭氏之盛,居全国之冠。盖可奕公元孙十八宏中,除宏政改宏帙迁江西虔州,复迁广东落籍外,其余十七宏后裔,俱散布湖南全省,其盛可知。而茶陵谭氏尤称巨族,民国伟人谭延闿属焉。”该谱又称:“考谭氏有虔翁,讳崇纪,号宏帙。诰赠资政大夫。原由湖广迁居江西尧州虔化县西俊村。今属赣州,隋唐称虔州,故名虔,嗣因避乱,于宋建隆三年(962年)壬戌,率众裔迁居南雄珠玑巷沙水村。宁静后复迁于虔。至何时再来广东,未有记载,大约在洪公(虔公长子,登进士,任广州儒学提举)出任广州时间耳。”据此可知,谭宏帙乃随子迁粤,成为谭氏之“入粤始祖”。
谭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揽湖海英豪,力维时局;
勖沅湘子弟,共赞中华。
——清·谭嗣同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末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1897年自撰联。
终南山上神人,涉猎文史;
栖隐洞中道士,出入金门。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唐国子司业谭峭,泉州人。好仙术,居嵩山十余年,后登青城山,相传仙去。亦称紫霄真人。
勋名炳炳,荣列戊戌六君子;
伟绩昭昭,号称关陇一文人。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末维新派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曾设立算学会,结合维新志士讲求变法救亡之道。1896年至南京任候补知府。1898年授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新政。戊戌政变时为袁世凯出卖,遇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有《谭嗣全集》。下联典指清代洮州训导谭咏昭,字仲回,武威人。制行坚洁,擅诗文,为同光间“关陇文人第一”。有《看云书屋诗文集》。
祖宗来自江西,慕三闾风景、五指烟霞,钦仰大夫先屈子;
嗣孙守成湖北,绵千秋俎豆、万古馨香,堪羡公爵迈邢侯。
——佚名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北省秭归县乐平里谭氏宗祠联。
今日之东,明日之西,光阴冉冉,岁月攸攸,走不尽楚峡秦关,填不满深潭欲海,力如项羽,智若曹操,乌江赤壁空烦恼,为什么?请君息坐片时,试把寸心思前想后,得安闲处且安闲,留些奔波过明日;
这条路来,那条路去,风尘仆仆,道途茫茫,牵未住朱颜白发,带未走黄金碧玉,富似石崇,贵比杨素,绿珠红拂皆成梦,今何在?替我解下数文,沽酒半壶猜三通两,会畅饮时应畅饮,西出阳关无故人。
——佚名撰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城东西江北岸山谭公庙联(76+76=152字)
庙祀元代宁海(今属浙江省,一说山东省弁平县)人谭处端,“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七大弟子之一,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称为“全真七子”。其人道行高深且行侠丈义,颇得人心;在广西梧州城东,西江北岸山上,旧时立有“谭公庙”,所纪念为他正直侠义,扶危济困,尤其是对水火灾祸预见异常准确,而旧时的梧州水火两灾频繁,故人们立庙祀之,以求荫佑。该庙已毁多年,今仅存遗址,在梧州家用电器厂内。据地方志载,旧时庙中有这副长柱联,内容颇有意思和哲理。
附录:谭姓典故、趣事
谭夫吾与张胥鄙
据《吴县志》记载,战国时期曾有一位名叫谭夫吾的人,以无比崇高的言行受到后代人的传颂。谭夫吾是吴国人,与一位名叫张胥鄙的人交情甚笃,后来又因为一些事情绝交了。张胥鄙触犯法律被捕入狱,将要处以死刑。谭夫吾命令自己的一些随从将他从牢狱中解救出来,当张胥鄙得知是谭夫吾救了他性命时,就找到谭夫吾,说道:“先生您义薄云天,我一介小人,跟您有天壤之别,因此我开始与您交好,后来又觉得不合适而与您绝交了。我听说君子不因为周围的环境而放弃自己的志向,改变自己的行为。今天我如果跟先生您逃走的话,虽然我会获得安全,但却因为贪生怕死而改变了自己的意愿和行为。这叫做因危易行,是我所不愿意做的事。”这些话说完后,张胥鄙以头触墙自杀了。
谭夫吾悲痛地说:“我要救他性命却不被接受,有讨好的嫌疑;我不明白他高洁的志向,而自作主张救他出来,这是我的愚鲁之处。哎,我这样愚笨,实在对不起君主,也对不住朋友,我真是太虚伪了!世人将因此而讨厌我,至于我自己,我是再也没有颜面活在这世上了!”说完这些,他也自刎身亡!
中国人民解放军谭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谭政大将
谭政(1907-1988),原名谭世铭。湖南湘乡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特务营任文书、书记。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三十一团秘书,红四军军委秘书长、军政治部训练部部长,红12军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副主任,陕甘宁晋绥联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建国后,历任中南军区暨第四野战军第三政委兼干部管理部部长,中南局第一副书记,华南分局第三书记,华南军区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主任,中央军委常委、顾问,国防部副部长,中央监委副书记。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8年11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
谭甫仁中将
谭甫仁(1910-1970),广东省仁化县人。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士兵委员会干事,红12军连政治委员,687团政治委员,红1军团第1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科长,红15军团第78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政治处主任、旅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15师343旅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二纵队新编第三旅政治委员,115师教导第七旅政治委员,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满军区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5兵团军政治委员,广西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三政治委员,武汉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政治委员,昆明军区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0年12月18日因飞机失事在昆明殉职,终年60岁。
谭希林中将
谭希林(1908-1970),湖南省长沙市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黄埔军校,1927年毕业。北伐战争中,任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排长,武汉革命政府警卫团排长。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特务连连长,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31团副营长、代营长,红一军团随营学校校长,红军学校教育长,闽西红军指挥部参谋长,红12军参谋长兼34师师长,红21军参谋长、代军长,军委警卫团团长,南路军临时指挥部司令员,干部团工兵主任,特科学校工兵营营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参谋长,新四军第四支队参谋长,江北游击纵队司令员,新四军第2师6旅旅长兼政治委员,津浦路西分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皖北军区司令员,新四军第7师代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7师师长,第四纵队司令员,豫皖苏军区第一副司令员,胶东军区代司令员,第三野战军32军军长,山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驻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大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委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0年2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2岁。
谭冠三中将
谭冠三(1908-1985),湖南省耒阳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秋收起义和湘南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需处文书,中国工农红军第12军一纵队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第34师训练队队长,第12师特务连政治委员,第34团政治委员兼特派员,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兼36团政治委员,红3军第9师25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巡视员,陕甘支队第四大队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俱乐部主任、秘书科长,冀中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第一军分区兼七支队政治委员,南进支队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纵队政治部主任,中共豫皖苏八地委书记兼分区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十八军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藏军区政治委员,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第二书记、监委书记、西藏政协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副院长,成都军区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5年12月6日因病在成都逝世,终年77岁。
谭家述中将
谭家述(1909-1987),湖南省茶陵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茶陵县农民自卫部部长,县游击队副队长、大队长,二纵队纵队长,湘东独立第1师3团团长、师参谋长,中国工农红军第8军22师师长,红6军第18师参谋长,红6军团参谋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长、教员。1939年赴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5年回国。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政干部学校教育长,华北军政大学教育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高炮指挥部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兼军校部部长。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7年8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8岁。
谭天哲少将
谭天哲(1912-1998),湖南省茶陵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赣军区政治部青年干事,红6军团译电员。和王永浚(后授少将军衔)靠手里的一本明码和一张十万分之一的地图,一个字一个字地积累编成了部分的敌军密码本,并将收到的敌军电报一个字一个字地猜测,译出敌军新的行动和作战意图的情报,使我军
对敌情有所了解,保证我军首长订出行军或作战方案。后任红6军团机要科科长。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政治指导员,八路军120师359旅教导营政治委员,雁北支队政治处主任,第359旅特务团政治处主任,南下支队第4大队政治处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鄂北军区2团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10纵30师90团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第47军卫生部政治委员。参加了东北1947年冬季攻势和平津、宜沙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任海军联合学校第3分校政治委员,华东军区海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56年入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后历任海军厦门水警区政治委员,海军福建基地政治委员,海军学院政治部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8年12月7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6岁。
谭开云少将
谭开云(1914-2003),江西省永新县人。1927年任乡童子团团长,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乡团支部书记,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8师22团排长、连长,红14军38师1团连指导员,少共国际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在一次战斗中与敌拼刺刀,接连撂倒5个敌人,自己多处负伤。长征时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巡视员,红1军团2师5团总支书记,陕北独立3团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共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大队大队长,抗大第一分校支队政治委员,鲁中军区第3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八路军政治部巡视团主任,山东警备3旅政治委员。为我党我军培养了一批抗日骨干。在山东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期间,他为巩固和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做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9师首任政治委员,第9师是原山东军区鲁中军区由地方部队编成的独立旅,进入东北时3000人,编制装备均不健全。后与曾克林部合编为9师。部队中山东参军老成分占10%,东北参军及俘虏成分占45%。该部队“作战力较弱,来东北后在长期战斗中锻炼进步甚快,战斗力有很大提高,顽强性较强,有攻坚之经验。后担任辽西军区政治部主任,1947年任东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本溪保卫战、四保临江和1947年夏、秋、冬季攻势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任沈阳军区干部部副部长,1958年任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持政治部工作。1960年因受彭德怀、邓华问题牵连,调任辽宁省军区第三政治委员。1964年任新疆军区副政治委员,1973年任兰州军区副政治委员。为推进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3年10月27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9岁。
谭友夫少将
谭友夫(1917-1976),原名谭幼福,河南省新县人。1929年,红11军31师在柴山保一带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府时,投奔中国工农红军参加革命(弟兄6人参加红军,其中4人在战斗中牺牲)。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8月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鄂豫皖苏区红军游击第5大公务员,红4军10师宣传员、军政治部青年委员,第29团政治处主任、青年科长,第28团总支书记。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1932年9月随部西征川陕,参加了创建川陕根据地的斗争和反四川军阀田颂尧、刘湘发起的“三路围攻”和“六路围攻”。1935年6月参加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担任5大队政治干事、指导员。1938年抗大第一分校教导员,太行决死队第3纵队8团总支书记、团政治委员。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到山西新军工作。在山西他积极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独立发展我党抗日武装,组建了“壶关独立营”。不久,又组建了晋东南保安第9团。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23旅67团政委。参加了平汉战役。1948年任中原野战军第4纵12旅政治部主任。1948年任陕南军区12旅政治委员,参加了淮海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康军分区司令员,率部进驻安康地区剿匪,先后荣获二等功、三等功及战斗英雄等勋章共11枚。1952年入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班学习。1955年毕业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军副军长,第12军副军长,南京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南京军区后勤部长,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76年2月24日因病逝世,终年59岁。
谭友林少将
谭友林(1916—2006),湖北省江陵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政治部青年干事,独立营营政治委员,1935年2月任红2军团第6师17团政治委员。参加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后任红军学校第四分校上级干部队指导员。1935年11月参加长征,1936年1月任红2军团第5师政委。在湘黔边瓦屋塘战斗中,师长贺炳炎右臂中弹负伤,他一面派人救治贺炳炎,一面指挥部队奋勇阻敌,掩护军团安全通过。红2、6军团进至黔西、大定(今大方)、毕节地区后,率部在大定大力开展群众工作,筹粮筹款,扩大红军,并以侦察队为基础,组建了第14团。1936年7月红2、4方面军甘孜会师后,任红2方面军第32军96师政治委员,与师长王尚荣率部随2、4方面军北上。进入草地第二天,得了伤寒病,躺在担架上行军,服了50多服中草药于治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甘肃会师前夕,红32军遭到阻击,与师长王尚荣率部英勇抗击,掩护军部机关顺利通过,实现了三大主力会师。到陕北后,1933年1月入红军大学第二期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4支队竹沟留守处教导队队长兼政治委员,豫东游击支队政治部副主任,第2团政治委员,新四军第6支队第3总队政治委员,第4师6旅旅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松江军区哈北军分区司令员,东北人民自治军第359旅副旅长,东北民主联军第12纵队34师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第39军副军长,东北军区公安部队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副军长,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副军长,参加了一至五次战役。回国后,任东北军区公安部队副司令员、司令员,1980年任乌鲁木齐军区政治委员,1983年任兰州军区政治委员等职。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2006年5月22日在北京逝世。
谭文邦少将
谭文邦(1911-1987),湖南省茶陵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赣军区独立师政治部组织干事,红17师政治部组织干事,红6军团政治部组织干事,红6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6军团49团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模范师营教导员,第49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717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第359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教导队政治委员,第719团政治委员,雁北支队政治委员,特务团政治委员,第717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牡丹江军区副政治委员,合江军区第2军分区政治委员、司令员,合江军区政治部主任、独立第9师副政治委员。是东北野战军5纵14师首任政治委员。5纵14师是南满独立2师的基础。1945年底,冀东军区的一批干部到通化,建起一个独立团。尔后胶东军区一个团进驻通化,与独立团合并为通化支队,坚持敌后斗争。后改名为杨靖宇支队,发展到10000人。第14师“游击战经验多,有朝气,有猛冲精神”。后任第四野战军第42军125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125师政治委员、第42军政治部副主任。回国后,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任广州军区炮兵政治委员。1964年到1968年,任湖南省军区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两枚。1987年8月3日因病逝世,终年76岁。
谭右铭少将
谭右铭(1910——),四川省云阳县人。1928年在万县读高中,因军阀混战而停学。1929年瞒着家人到上海,考入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不久转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从事地下工作。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团支部书记,1933年11月,中共上海中央局军委派他回川,组织万县、云阳地区的地下斗争,任中共云阳县工作委员会、云奉边区特委、川东临时工作委员会书记。1935年1月,在云阳发动了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辗转回到上海。根据上海南方局军委的指示,9月回到云阳,继续从事地下斗争,后因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上级党组织要求停止组织武装暴动,离开四川回上海。1937年在上海《群众新闻》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6月到达太原,进入山西牺盟会干部训练班学习。1938年任山西新军教导2师1团政治处主任,不久任师政治部主任。1938年底去陕北。1940年任晋西独立支队政治部宣教科长,1943年任115师政治部宣传部教育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任山东军区独立5师政治部主任,师长是聂凤智,1947年,独立5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9纵25师,任师政治委员,师长是肖镜海,第79师政治委员,1949年任第20军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政治部主任、后升任20军副政治委员、1952年升任20军政治委员,同年底回国。1953年复到南朝鲜接受战俘,在板门店与美方红十字会小组交谈后,带一个小组进入南朝鲜釜山,然后到济州岛,9月在板门店交接了战俘。1955年任解放军政治学院政治部副主任,1959年任《解放军报》社副总编辑,1963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谭知耕少将
谭知耕(1917-2001),河南省光山县人。1929年参加光山县农民赤卫军。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12师35团勤务员、宣传员、连政治指导员,第31军军部侦察参谋等职。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作战和川陕苏区反敌“三路围攻”、“六路围攻”及广昭、陕南、强渡嘉陵江等战役战斗,参加了万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参谋、政治指导员、大队参谋长、营长兼政治教导员,第4支队14团参谋长,新四军第2师4旅12团长,新四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苏浙军区司令部参谋长处处长,第3纵队7团团长等职。参加了天长、仪征、扬州、六合、金牛山地区**伪军“扫荡”、“蚕食”的作战和天目山第一、第二、第三次反顽战役,屡建战功。
解放战争时期,任淮南军区独立第1旅副旅长兼参谋长,新四军第1师1旅副旅长兼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11师长,第三野战军第23军69师师长等职。率部转战苏、鲁、豫、皖、沪等地,参加了保卫淮阴涟水、鲁南、莱芜、孟良崮、鲁西南外线出击、平汉路(郑州至许昌段)破袭、确山、开封、睢杞、淮海、渡江等战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军参谋长、副军长,1952年7月调任华东军区第四步兵学校校长,1957年毕业于苏联伏罗希洛夫军事学院。回国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战役法教授会主任、1964年任高等军事学院教育长,1971年任海军广州基地第一副司令员,1975年任南海舰队司令员,1978年调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为加强部队建设,为繁荣和发展我国的军事教育和军事科研事业,做出了贡献。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年4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谭善和少将
谭善和(1915-1991),湖南省茶陵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8军第23师政治部宣传干事,红6军团第17师50团特派员,军团保卫局科长,第16师特派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特务团组织股股长,野战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后勤部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旅政治委员,军区司令部军械处处长,中共河南商城县委书记,中共鄂豫三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工兵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东北军区工兵司令员,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指挥所司令员,率志愿军工兵参加重建平壤。1955年回国后,任长沙高级工兵学校校长。1957年入高等军事学院速成系、基本系学习,1960年任工程兵副参谋长,1962年任参谋长。中印边界反击战前,踏勘了中印边界西段边防阵地,组织两个工兵团在海拔五千多米的喀喇昆仑山进行战前紧急集训。常年在基层、工地、训练场奔波,一年内跑坏了两台专车。叶剑英元帅说: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一年跑坏两台车的干部!1966年任工程兵副司令员。1973年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主管后勤工作和天山公路、南疆铁路建设。1974年对新疆自治区的工交系统进行整顿。1975年至1982年任工程兵司令员,1983年至1985年任乌鲁木齐军区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两枚、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因病逝世,终年76岁。谭善和与萧克、陈锡联等致信中央书记处,建议取消遗体告别仪式。
中国人民解放军谭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谭乃达中将
谭乃达(1938.6——),吉林省农安县人。大学文化。1956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历任陆军自行火炮营炮长、车长,团政治处文化教员、干事,代理连长、指导员。196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后,任军政治部宣传处干事,团政治处副主任、代主任,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团副政治委员、党委常委,军坦克团政治委员、党委书记兼纪委书记,师政治部主任、党委书记,师政治委员、党委书记。1985年后,任集团军副政治委员、党委常委、纪委书记。1989年任集团军政治委员、党委书记。1992年11月任沈阳军区政治部主任、党委书记,军区党委常委。1993年任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党委书记,军区书记,军区党委常委。1994年10月任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纪委书记,军区党委常委。199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97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4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