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姓起源
申氏出自姜姓。远古的时候炎帝神农氏出生于姜水而姓姜,他的子孙后裔传到上古周朝时,出现了一个叫做申吕的,被周王封于申(在今河北南阳市北),随后不久就建立了申国,他的子孙便以国名为姓氏,世代相传以申氏为姓。
堂号
鲁诗堂:汉时申公,博士。文帝时作《诗传》,号鲁诗,拜大中大夫。
忠孝堂:春秋时,白公胜叛,把左司马申鸣的父亲抓去威胁申鸣。申鸣说:我原是父亲的儿子,现在是王的臣,怎么能不做忠臣呢?于是不顾父亲安危,一战而杀了白公胜。楚王奖励申鸣,申鸣说:我吃了国家俸禄,遇国家有难,如果躲避,那就不是忠臣了。现在国难平了,但我的父亲因为我被敌人杀害,我如果活下去,那就不是孝子了。说罢,拔剑自刎。世人称申鸣忠孝两全。
历史名人
申包胥:姓公孙,封于申,所以号为申包胥。春秋时做楚国大夫。与武员即武子胥有很好的交情。武子胥因为父兄被害逃往吴国的时候曾对包胥说:我必复楚国。包胥回答他道: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后武子胥以吴军攻楚,入其都,包胥跑到秦国求救,不吃不饮在秦廷上哭了七天七夜,秦国终于被感动了,派了五百辆战车去营救楚国,打败了吴军,楚昭王于是得以保国,要奖赏包胥,包胥逃而不受。
申不害: 战国时韩国京人。他在韩国朝廷中作了长达十五年的宰相,以很高明的领导才能把韩国的政治、外交处理得井井有条,使韩国虽然处于一个战乱连年的年代但国家却没有受到任何的干扰和袭击,因此而边的国富民安。他的学术上的思想源于黄老,主张刑名,和韩非子一起被称为申韩,是法家的始祖,其著作有《申子二篇》。
申时行:字汝默,号瑶泉。明朝长洲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第一,深得张居正的赏识。先入朝廷做官,后因性格倔强而被罢免。死于文定。著有《赐闲堂集》等。申伯纯,北京丰台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中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前方总部高级参谋、秘书长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八路军驻北平办事处处长,华北财经员会秘书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统战部交际处处长,政务院秘书厅主任,政务院机关事物管理局副局长,第二、三、四、五届政协委员等职。1979年7月13日逝世,享年81岁。著有《西安事变》等。
一、姓氏源流
申(Shēn)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氏,以国名为氏。据《姓氏考略》和《元和姓纂》、《史记》等所载,商末时,原姜姓封国在今河北省卢龙一带的孤竹国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周灭商后“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今山西省永济境),后人居住在大河一带。周宣王时,其族一部分被封于谢(今河南省南阳),建立申国,春秋初为楚国所灭,后人以国名为氏,是为申氏。
2、留在大河一带未迁走的伯夷、叔齐后人渡过大河,移居陕西,称为西申,后称为申戎,又叫姜氏之戎。西周末年,曾联合犬戎攻周。后被秦所灭。其后人也以申为氏。
3、炎帝后人吕封于申地,这个申地在今上海市一带,今黄浦江就叫申江(战国时楚公子春申君黄歇封于此地,申江改春申江,这是后来的事了),称为申吕。申吕建立申国,为伯爵,称申伯吕。后被楚所灭,后人以国为氏,也是申氏。
4、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数民族有申姓:
① 明时云南永昌军民府(今保山)土同知申保。
② 清满洲八旗姓申佳氏后改单姓申;彝族阿牛氏,汉姓为申。
③ 今满、蒙古、土家、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申姓始祖:伯夷。名允,商末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西)君长子,炎帝之后。父死时,遗命立三子叔齐为嗣君,弟兄互让,相偕去周,投西伯姬昌(即周文王)。西伯死,武王举兵伐纣,他和叔齐叩马而谏,以为父丧用兵,是不孝、不仁。武王严辞拒之,后经牧野之战,商纣自焚,商王朝土崩瓦解。伯夷和叔齐避逃到首阳山(在今山西省永济南),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后裔仍留居周王朝,成王即位后,便封伯夷的后裔在申建立申国。春秋初,申国被楚文王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申姓。他们尊伯夷为申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由上可知,申姓发祥于今河南南阳一带。春秋初期,申国很快就被强大的楚国吞并了,伯夷的后人很可能很快纷纷以国为氏而姓申了。据许多学者判断,先秦时代的楚国,有很多姓申的人士,大概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春秋战国期间,申姓名人云集,代表人物主要有:申伯、申不害、申俞、申舟、申犀、申骊、申蒯、申枨、申叔仪等,这些名人分布于鲁、郑、楚、韩、晋、吴等国,表明当时申姓人已分布于今山东、山西、陕西、湖北、河北、江苏等地。西汉时,申姓名人依旧甚多,有必要提一下的尚有栎阳(今江苏省溧阳)人申砀,苍梧(今属广西)人申朔,表明此际已有申姓人入居祖国南端——广西。此期至东汉,东海人见诸史册的申姓有申咸、申转、申君,为后期申姓琅琊郡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东汉末期,有申仪入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申姓发展史上的一个最重要的时期,此期,申姓历史上的三大郡望——魏郡、琅琊郡、丹阳郡开始形成,并逐渐昌盛起来,并有力的推动了涵盖其郡望的省份:河北、山东、安徽等地申姓的发展。隋唐之际,申姓有一支由湖北迁居邵州(今湖南省邵阳),并有一支由丹阳徙居信州(今江西省)。五代十国到两宋,申姓族人已广泛地分布于今江苏、湖北、湖南、浙江、江西、四川等南方诸省。明初,山西申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此际,已有申姓人迁居至今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清初,闽、粤一带的申姓开始陆续有人迁至台湾、东南亚及欧美等地。亦有豫鲁一带的申姓迁入东北。如今,申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山东多此姓,两省申姓约占全国汉族申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申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一。
三、历史名人
申 伯:西周时申国国君,宣王母舅。为周卿王,佐宣王中兴有功,赐谢邑,筑城定居,以卫南土。时贤相仲山甫,称之曰:“崧高维岳,峻极于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
申 恬:南朝宋魏郡魏(今河北省魏县)人。历下邳、北海二郡太守,有政绩。后迁青州刺史,督冀州,防卫边境,劝课农桑。性清约,外任频繁,妻子不免饥寒,为世所称。官终豫州刺史。
申 泰:庐州无为(今属安徽省)人,明初官吏。明严多干才,锄奸祛弊,有“清同剑水”之誉。任延平知府时,上以搜赃之名考之,止得米三升,钞一贯,为天下清廉第一。
申 佐:广平府永年(今属河北省)人,明代官吏。嘉靖间进士,曾单骑出塞,调画定盟,使俺答汗称臣献贡。以功擢佥都御史,巡抚大同。
申 纶:广平府永年人,明代官吏。进士出身,历任四川、云南按察使副使。性忠亮有雅量,莅官以廉洁著称。
申 相:山西长治人,明代名医。以医为业,研究脉理,尤精伤寒一科,人称良医。有《诊家秘要》、《伤寒捷法歌》。
申 蕙:江苏长洲人,清代女词人。书法孙过庭。诗苍老,不作闺秀阁中语,工词。与归淑芬齐名,所著《缝云阁集》与归之《云和阁诗》并称《二云阁诗草》。
申包胥:春秋时楚国大夫。与伍子胥友善,后伍子胥奔吴,并助吴灭楚,包胥入秦请求援兵,依庭墙哭,七日水米未进,秦哀公乃出师救楚。
申不害:郑国京(今河南省荥阳)人,战国时思想家。治黄老刑名之学,于韩昭侯时任相十五年,为相期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国治兵强。有《申子》两篇。
申时行: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大臣。嘉靖四十一年状元。万历年间累官至内阁首辅(宰相)。为政务为宽大,世称长者。对上言听计从,无所作为。后辞官回归故里。著有《赐闲堂集》等。
申佳胤、申涵光、申涵昐、申涵煜:河北永年人,父子四人俱有名时当时。父申佳胤是明末进士,历太仆丞,阅马京畿。李自成破北京后,自杀,有《君子亭集》。长子申涵光为广平三君之一,绝意仕途,以理学训其两弟,有《聪山诗集》、《荆园小语》、《说杜》等。涵昐、涵煜皆进士及第,涵昐有《忠裕堂文集》、《诗集》、《史籍》等,涵煜有《江航草》、《敏求集》等。涵煜子申廷页诗书画俱工,有《耐俗轩诗集》。
申汝慧:山西灵石人,清代官吏。乾隆五十九年举人,历任安徽宣城等县县长,后又升为无为州知州。在任期间,屡逢旱涝等天灾,多行善政,为民称诵。
申伯纯,北京丰台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中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前方总部高级参谋、秘书长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八路军驻北平办事处处长,华北财经委员会秘书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统战部交际处处长,政务院秘书厅主任,政务院机关事物管理局副局长,第二、三、四、五届政协委员等职。1979年7月13日逝世,享年81岁。著有《西安事变》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魏 郡:汉高帝初置。相当于今河北省魏县,河南省浚县,山东省冠县之间地区。
琅琊郡:秦统一六国,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城),县域属琅琊县。汉承秦制,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晋省琅琊,隋复置琅琊县;唐代又裁,境地归胶州、诸城,此后废置千余年。
丹阳郡:汉置丹阳(杨)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三国吴移治建业(今南京),隋灭陈后废。炀帝又以蒋州(今南京)为丹阳郡。
2、堂号
申姓的主要堂号有:“琅琊堂”、“法家堂”、“赐闲堂”、“忠裕堂”等。
五、宗族特征
1、得姓历史悠久。其得姓大约是在二千八百年前的上古时期。
2、申姓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一个老资格的名门著姓。春秋战国时期即名人荟萃,为他姓难以比拟。
3、历史上,申姓人济济多才。如列入《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的名人就有七十四人。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所载,两代共有三十七名进士,其中山西、河南、直隶(今河北省)各八名,其中以今河北省永年为最多。共五名。
============================================================
【申姓宗祠通用对联】
〖申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姓启申国;
望出琅玡。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申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文武是宪;
黄老为宗。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周宣王舅父申伯,为贤卿士,在谢地筑城,大臣尹吉甫作《崧高》诗赠他,有句:“王之元舅,文武是宪(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下联典指战国时思想家申不害,郑国京地人,法家学派主要代表之一。韩昭侯时,任相十五年,使韩“国治兵强”。其学本于黄老(黄帝、老子的道家)而主刑名,即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加强君主专制。著有《申子》六篇。
安邦伟业;
戡乱宏才。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楚国贵族申包胥,与伍子胥为知交。伍子胥将要逃奔吴国时对他说:“我一定要颠覆楚国!”他说:“你能颠覆楚国,我一定能让它复兴!”后来,吴国用伍子胥计攻楚国,申包胥到秦国求救,在宫廷痛哭七昼夜,水米不入口,终于使秦国发兵救楚。楚昭王返国赏功时,他逃避而不领受。下联典指十六国时前秦奄地人申香,身材高大,多力善射,苻坚曾任他为拂盖郎。
状元宰相;
耆硕神仙。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长洲人申时行,字汝默,嘉靖年间状元,官修撰、吏部右侍郎,因文字受侍学士领翰林院事张居正赏识,被荐为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宰相),后任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下联典指唐代洛阳人申秦芝,相传其母吞芝而孕,与玄宗同日生。隐居邵阳山修炼,玄宗梦中见他,命人画出图像去找。后来白日升仙。
-----------------------------------------------------------------
〖申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霜添柏树冷;
气指桂林寒。
——唐·申堂栒撰申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武进尉申堂栒诗句联。申堂栒,丹徒人。
-----------------------------------------------------------------
〖申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茅束悲歌于申后;
蒲轮见迎于培公。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幽王废申后,后作告哀诗,有“白华菅兮,白茅束兮”之句。下联典指汉武帝尝以蒲轮迎申培公入都。
-----------------------------------------------------------------
〖申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真理学从五伦做起;
大文章自六经分来。
——清·申涵光撰申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顺治中恩贡生申涵光自题联。申涵光,字孚孟,号凫盟,永年人。少以诗名河朔间,与殷岳、张盖称“畿南三才子”。绝意仕进,有《聪山集》等。
忠孝克全,名标青史;
贞节不朽,诗载召南。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楚国人申鸣,以孝闻名,惠王时官左司马。大夫白公胜起兵反叛,劫持了申鸣的父亲,申鸣说:“还不能为早臣吗?”于是,随叶公打败白公胜,父亲也被害。楚王赏他时,他说:“食禄避难,我不算忠臣;为国丧父,我不算孝子。名不能两全!”自刎而死。下联典指周代女子申女,许嫁后,因夫家轻礼违制,坚决不出嫁,守节持义,后被告而入狱,也不屈服。后作《行露》诗以表达心志,收入《诗经·召南》。有句:“虽速我讼(致我入狱),亦不女从(也绝不顺从你)!”
通学得传,洵圣门贤哲;
文武是宪,实周家翰蕃。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孔子的弟子申枨。孔子尝言:“吾未见刚者,或以申枨对”。下联典指周代贤卿士申伯。为宣王的母舅。
室书四知,黎庶扳辕共挽;
年登八表,天子加璧相迎。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北朝时北周魏郡人申徽,字世仪,历官大行台郎中、河西大使、都官尚书、右仆射、襄州刺史等。为政谨慎廉洁,曾画东汉名臣杨震像,并书其“四知”(参见杨氏联),一并悬挂于寝室,用来自戒。从襄州离任时,吏民扳辕相送数十里。下联典指西汉鲁郡人申培公,今文诗学“鲁诗学”的开创者。少年时,跟从齐人浮丘伯学《诗》,文帝时立为博士,传授“鲁诗”,后归家,从各地来跟他学习的弟子千余人。武帝时,他已八十多岁,武帝派人安车蒲轮(在车轮上裹蒲,以减少震动),束帛加璧(带上帛和璧),请他入都,拜太中大夫。
【中国人民解放军申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申涵少将
申涵(1906-2001),山东省泗水县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卫生部卫生训练队队长,第2师卫生队医生。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卫生队医生,苏鲁豫支队卫生队队长,115师教导第1旅军医处处长,新四军第3师7旅卫生部部长,新四军第3师后方医院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西满军区后方医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卫生部部长,第四野战军44军卫生部部长,第四野战军后勤部卫生部第二医管处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3兵团卫生部部长,广西军区后勤部副部长,第6军医大学校长,武汉军区后勤部卫生处处长、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处处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年12月26日在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95岁。
【中国人民解放军申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申勇少将
申勇(1941.10-——),又名申世荣,山西省泽州县巴公镇南连氏村人。195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警卫员、班长、学员、教员、干事,1963年被保送入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学习。后任武汉军区后勤部政治干部科副科长、仓库政治委员,信阳陆军学院后勤训练大队大队长,**进修系学员,总后勤部第一后方基地政治委员,总后基地指挥军需部部长,总后驻武汉办事处副主任,武汉后方基地副政治委员,武汉军事经济学院副院长、政治委员(正军职),先后再次荣立三等功2次,受军、师、团嘉奖15次。1998年夏,率武汉军事学院干部战士参加了保卫汉江江堤的战斗,同年9月28日,代表武汉军事经济学院光荣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抗洪先进单位表彰大会。
1989年以来亲自撰写和主编了《世纪之交的若干思考》、《走向新世纪的军校德育》、《军事经济管理与效益研究》、《报考军事院校指南》等著作。其中,《世纪之交的若干思考》和《走向新世纪的军校德育》两部专著,被列为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重要著述,后者还被解放军总后勤部评为一等奖。现已离休。
堂号
鲁诗堂:汉时申公,博士。文帝时作《诗传》,号鲁诗,拜大中大夫。
忠孝堂:春秋时,白公胜叛,把左司马申鸣的父亲抓去威胁申鸣。申鸣说:我原是父亲的儿子,现在是王的臣,怎么能不做忠臣呢?于是不顾父亲安危,一战而杀了白公胜。楚王奖励申鸣,申鸣说:我吃了国家俸禄,遇国家有难,如果躲避,那就不是忠臣了。现在国难平了,但我的父亲因为我被敌人杀害,我如果活下去,那就不是孝子了。说罢,拔剑自刎。世人称申鸣忠孝两全。
历史名人
申包胥:姓公孙,封于申,所以号为申包胥。春秋时做楚国大夫。与武员即武子胥有很好的交情。武子胥因为父兄被害逃往吴国的时候曾对包胥说:我必复楚国。包胥回答他道: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后武子胥以吴军攻楚,入其都,包胥跑到秦国求救,不吃不饮在秦廷上哭了七天七夜,秦国终于被感动了,派了五百辆战车去营救楚国,打败了吴军,楚昭王于是得以保国,要奖赏包胥,包胥逃而不受。
申不害: 战国时韩国京人。他在韩国朝廷中作了长达十五年的宰相,以很高明的领导才能把韩国的政治、外交处理得井井有条,使韩国虽然处于一个战乱连年的年代但国家却没有受到任何的干扰和袭击,因此而边的国富民安。他的学术上的思想源于黄老,主张刑名,和韩非子一起被称为申韩,是法家的始祖,其著作有《申子二篇》。
申时行:字汝默,号瑶泉。明朝长洲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第一,深得张居正的赏识。先入朝廷做官,后因性格倔强而被罢免。死于文定。著有《赐闲堂集》等。申伯纯,北京丰台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中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前方总部高级参谋、秘书长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八路军驻北平办事处处长,华北财经员会秘书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统战部交际处处长,政务院秘书厅主任,政务院机关事物管理局副局长,第二、三、四、五届政协委员等职。1979年7月13日逝世,享年81岁。著有《西安事变》等。
一、姓氏源流
申(Shēn)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氏,以国名为氏。据《姓氏考略》和《元和姓纂》、《史记》等所载,商末时,原姜姓封国在今河北省卢龙一带的孤竹国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周灭商后“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今山西省永济境),后人居住在大河一带。周宣王时,其族一部分被封于谢(今河南省南阳),建立申国,春秋初为楚国所灭,后人以国名为氏,是为申氏。
2、留在大河一带未迁走的伯夷、叔齐后人渡过大河,移居陕西,称为西申,后称为申戎,又叫姜氏之戎。西周末年,曾联合犬戎攻周。后被秦所灭。其后人也以申为氏。
3、炎帝后人吕封于申地,这个申地在今上海市一带,今黄浦江就叫申江(战国时楚公子春申君黄歇封于此地,申江改春申江,这是后来的事了),称为申吕。申吕建立申国,为伯爵,称申伯吕。后被楚所灭,后人以国为氏,也是申氏。
4、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数民族有申姓:
① 明时云南永昌军民府(今保山)土同知申保。
② 清满洲八旗姓申佳氏后改单姓申;彝族阿牛氏,汉姓为申。
③ 今满、蒙古、土家、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申姓始祖:伯夷。名允,商末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西)君长子,炎帝之后。父死时,遗命立三子叔齐为嗣君,弟兄互让,相偕去周,投西伯姬昌(即周文王)。西伯死,武王举兵伐纣,他和叔齐叩马而谏,以为父丧用兵,是不孝、不仁。武王严辞拒之,后经牧野之战,商纣自焚,商王朝土崩瓦解。伯夷和叔齐避逃到首阳山(在今山西省永济南),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后裔仍留居周王朝,成王即位后,便封伯夷的后裔在申建立申国。春秋初,申国被楚文王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申姓。他们尊伯夷为申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由上可知,申姓发祥于今河南南阳一带。春秋初期,申国很快就被强大的楚国吞并了,伯夷的后人很可能很快纷纷以国为氏而姓申了。据许多学者判断,先秦时代的楚国,有很多姓申的人士,大概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春秋战国期间,申姓名人云集,代表人物主要有:申伯、申不害、申俞、申舟、申犀、申骊、申蒯、申枨、申叔仪等,这些名人分布于鲁、郑、楚、韩、晋、吴等国,表明当时申姓人已分布于今山东、山西、陕西、湖北、河北、江苏等地。西汉时,申姓名人依旧甚多,有必要提一下的尚有栎阳(今江苏省溧阳)人申砀,苍梧(今属广西)人申朔,表明此际已有申姓人入居祖国南端——广西。此期至东汉,东海人见诸史册的申姓有申咸、申转、申君,为后期申姓琅琊郡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东汉末期,有申仪入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申姓发展史上的一个最重要的时期,此期,申姓历史上的三大郡望——魏郡、琅琊郡、丹阳郡开始形成,并逐渐昌盛起来,并有力的推动了涵盖其郡望的省份:河北、山东、安徽等地申姓的发展。隋唐之际,申姓有一支由湖北迁居邵州(今湖南省邵阳),并有一支由丹阳徙居信州(今江西省)。五代十国到两宋,申姓族人已广泛地分布于今江苏、湖北、湖南、浙江、江西、四川等南方诸省。明初,山西申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此际,已有申姓人迁居至今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清初,闽、粤一带的申姓开始陆续有人迁至台湾、东南亚及欧美等地。亦有豫鲁一带的申姓迁入东北。如今,申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山东多此姓,两省申姓约占全国汉族申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申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一。
三、历史名人
申 伯:西周时申国国君,宣王母舅。为周卿王,佐宣王中兴有功,赐谢邑,筑城定居,以卫南土。时贤相仲山甫,称之曰:“崧高维岳,峻极于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
申 恬:南朝宋魏郡魏(今河北省魏县)人。历下邳、北海二郡太守,有政绩。后迁青州刺史,督冀州,防卫边境,劝课农桑。性清约,外任频繁,妻子不免饥寒,为世所称。官终豫州刺史。
申 泰:庐州无为(今属安徽省)人,明初官吏。明严多干才,锄奸祛弊,有“清同剑水”之誉。任延平知府时,上以搜赃之名考之,止得米三升,钞一贯,为天下清廉第一。
申 佐:广平府永年(今属河北省)人,明代官吏。嘉靖间进士,曾单骑出塞,调画定盟,使俺答汗称臣献贡。以功擢佥都御史,巡抚大同。
申 纶:广平府永年人,明代官吏。进士出身,历任四川、云南按察使副使。性忠亮有雅量,莅官以廉洁著称。
申 相:山西长治人,明代名医。以医为业,研究脉理,尤精伤寒一科,人称良医。有《诊家秘要》、《伤寒捷法歌》。
申 蕙:江苏长洲人,清代女词人。书法孙过庭。诗苍老,不作闺秀阁中语,工词。与归淑芬齐名,所著《缝云阁集》与归之《云和阁诗》并称《二云阁诗草》。
申包胥:春秋时楚国大夫。与伍子胥友善,后伍子胥奔吴,并助吴灭楚,包胥入秦请求援兵,依庭墙哭,七日水米未进,秦哀公乃出师救楚。
申不害:郑国京(今河南省荥阳)人,战国时思想家。治黄老刑名之学,于韩昭侯时任相十五年,为相期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国治兵强。有《申子》两篇。
申时行: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大臣。嘉靖四十一年状元。万历年间累官至内阁首辅(宰相)。为政务为宽大,世称长者。对上言听计从,无所作为。后辞官回归故里。著有《赐闲堂集》等。
申佳胤、申涵光、申涵昐、申涵煜:河北永年人,父子四人俱有名时当时。父申佳胤是明末进士,历太仆丞,阅马京畿。李自成破北京后,自杀,有《君子亭集》。长子申涵光为广平三君之一,绝意仕途,以理学训其两弟,有《聪山诗集》、《荆园小语》、《说杜》等。涵昐、涵煜皆进士及第,涵昐有《忠裕堂文集》、《诗集》、《史籍》等,涵煜有《江航草》、《敏求集》等。涵煜子申廷页诗书画俱工,有《耐俗轩诗集》。
申汝慧:山西灵石人,清代官吏。乾隆五十九年举人,历任安徽宣城等县县长,后又升为无为州知州。在任期间,屡逢旱涝等天灾,多行善政,为民称诵。
申伯纯,北京丰台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中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前方总部高级参谋、秘书长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八路军驻北平办事处处长,华北财经委员会秘书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统战部交际处处长,政务院秘书厅主任,政务院机关事物管理局副局长,第二、三、四、五届政协委员等职。1979年7月13日逝世,享年81岁。著有《西安事变》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魏 郡:汉高帝初置。相当于今河北省魏县,河南省浚县,山东省冠县之间地区。
琅琊郡:秦统一六国,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城),县域属琅琊县。汉承秦制,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晋省琅琊,隋复置琅琊县;唐代又裁,境地归胶州、诸城,此后废置千余年。
丹阳郡:汉置丹阳(杨)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三国吴移治建业(今南京),隋灭陈后废。炀帝又以蒋州(今南京)为丹阳郡。
2、堂号
申姓的主要堂号有:“琅琊堂”、“法家堂”、“赐闲堂”、“忠裕堂”等。
五、宗族特征
1、得姓历史悠久。其得姓大约是在二千八百年前的上古时期。
2、申姓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一个老资格的名门著姓。春秋战国时期即名人荟萃,为他姓难以比拟。
3、历史上,申姓人济济多才。如列入《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的名人就有七十四人。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所载,两代共有三十七名进士,其中山西、河南、直隶(今河北省)各八名,其中以今河北省永年为最多。共五名。
============================================================
【申姓宗祠通用对联】
〖申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姓启申国;
望出琅玡。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申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文武是宪;
黄老为宗。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周宣王舅父申伯,为贤卿士,在谢地筑城,大臣尹吉甫作《崧高》诗赠他,有句:“王之元舅,文武是宪(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下联典指战国时思想家申不害,郑国京地人,法家学派主要代表之一。韩昭侯时,任相十五年,使韩“国治兵强”。其学本于黄老(黄帝、老子的道家)而主刑名,即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加强君主专制。著有《申子》六篇。
安邦伟业;
戡乱宏才。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楚国贵族申包胥,与伍子胥为知交。伍子胥将要逃奔吴国时对他说:“我一定要颠覆楚国!”他说:“你能颠覆楚国,我一定能让它复兴!”后来,吴国用伍子胥计攻楚国,申包胥到秦国求救,在宫廷痛哭七昼夜,水米不入口,终于使秦国发兵救楚。楚昭王返国赏功时,他逃避而不领受。下联典指十六国时前秦奄地人申香,身材高大,多力善射,苻坚曾任他为拂盖郎。
状元宰相;
耆硕神仙。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长洲人申时行,字汝默,嘉靖年间状元,官修撰、吏部右侍郎,因文字受侍学士领翰林院事张居正赏识,被荐为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宰相),后任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下联典指唐代洛阳人申秦芝,相传其母吞芝而孕,与玄宗同日生。隐居邵阳山修炼,玄宗梦中见他,命人画出图像去找。后来白日升仙。
-----------------------------------------------------------------
〖申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霜添柏树冷;
气指桂林寒。
——唐·申堂栒撰申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武进尉申堂栒诗句联。申堂栒,丹徒人。
-----------------------------------------------------------------
〖申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茅束悲歌于申后;
蒲轮见迎于培公。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幽王废申后,后作告哀诗,有“白华菅兮,白茅束兮”之句。下联典指汉武帝尝以蒲轮迎申培公入都。
-----------------------------------------------------------------
〖申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真理学从五伦做起;
大文章自六经分来。
——清·申涵光撰申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顺治中恩贡生申涵光自题联。申涵光,字孚孟,号凫盟,永年人。少以诗名河朔间,与殷岳、张盖称“畿南三才子”。绝意仕进,有《聪山集》等。
忠孝克全,名标青史;
贞节不朽,诗载召南。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楚国人申鸣,以孝闻名,惠王时官左司马。大夫白公胜起兵反叛,劫持了申鸣的父亲,申鸣说:“还不能为早臣吗?”于是,随叶公打败白公胜,父亲也被害。楚王赏他时,他说:“食禄避难,我不算忠臣;为国丧父,我不算孝子。名不能两全!”自刎而死。下联典指周代女子申女,许嫁后,因夫家轻礼违制,坚决不出嫁,守节持义,后被告而入狱,也不屈服。后作《行露》诗以表达心志,收入《诗经·召南》。有句:“虽速我讼(致我入狱),亦不女从(也绝不顺从你)!”
通学得传,洵圣门贤哲;
文武是宪,实周家翰蕃。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孔子的弟子申枨。孔子尝言:“吾未见刚者,或以申枨对”。下联典指周代贤卿士申伯。为宣王的母舅。
室书四知,黎庶扳辕共挽;
年登八表,天子加璧相迎。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北朝时北周魏郡人申徽,字世仪,历官大行台郎中、河西大使、都官尚书、右仆射、襄州刺史等。为政谨慎廉洁,曾画东汉名臣杨震像,并书其“四知”(参见杨氏联),一并悬挂于寝室,用来自戒。从襄州离任时,吏民扳辕相送数十里。下联典指西汉鲁郡人申培公,今文诗学“鲁诗学”的开创者。少年时,跟从齐人浮丘伯学《诗》,文帝时立为博士,传授“鲁诗”,后归家,从各地来跟他学习的弟子千余人。武帝时,他已八十多岁,武帝派人安车蒲轮(在车轮上裹蒲,以减少震动),束帛加璧(带上帛和璧),请他入都,拜太中大夫。
【中国人民解放军申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申涵少将
申涵(1906-2001),山东省泗水县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卫生部卫生训练队队长,第2师卫生队医生。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卫生队医生,苏鲁豫支队卫生队队长,115师教导第1旅军医处处长,新四军第3师7旅卫生部部长,新四军第3师后方医院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西满军区后方医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卫生部部长,第四野战军44军卫生部部长,第四野战军后勤部卫生部第二医管处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3兵团卫生部部长,广西军区后勤部副部长,第6军医大学校长,武汉军区后勤部卫生处处长、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处处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年12月26日在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95岁。
【中国人民解放军申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申勇少将
申勇(1941.10-——),又名申世荣,山西省泽州县巴公镇南连氏村人。195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警卫员、班长、学员、教员、干事,1963年被保送入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学习。后任武汉军区后勤部政治干部科副科长、仓库政治委员,信阳陆军学院后勤训练大队大队长,**进修系学员,总后勤部第一后方基地政治委员,总后基地指挥军需部部长,总后驻武汉办事处副主任,武汉后方基地副政治委员,武汉军事经济学院副院长、政治委员(正军职),先后再次荣立三等功2次,受军、师、团嘉奖15次。1998年夏,率武汉军事学院干部战士参加了保卫汉江江堤的战斗,同年9月28日,代表武汉军事经济学院光荣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抗洪先进单位表彰大会。
1989年以来亲自撰写和主编了《世纪之交的若干思考》、《走向新世纪的军校德育》、《军事经济管理与效益研究》、《报考军事院校指南》等著作。其中,《世纪之交的若干思考》和《走向新世纪的军校德育》两部专著,被列为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重要著述,后者还被解放军总后勤部评为一等奖。现已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