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姓起源
姓氏源流
于(Yú)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据《广韵》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第二子(有说第三子)于邘(故城在今河南省沁阳西北于邘邰镇),称于邘叔。后来,于邘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于姓正宗。
2、出自古复姓淳于氏,为唐代时避讳宪宗李纯所改单姓于氏。据《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姓,称为淳于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单姓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袭未改的,形成此支于氏。
3、出自北魏时的万忸于氏,为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恢复本姓于。据《路史》所载,鲜卑族的万忸于氏原为山东于姓人,后随鲜卑改之,孝文帝汉化改革,又复于姓。这一支于氏虽然是从鲜卑族的万忸于氏所改,一向也被当作外来的姓氏看待,但在实际上,他们仍然是汉族于姓的后代,只是在汉代之时,有一位名为于公的后代,随着拓跋氏离开了中原,并且为了适存于鲜卑族而改姓为万忸于氏,等到后来鲜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国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娘家”,复姓为于而已。居住在北方的于姓之人,多为这一分支。
4、出自赐姓或少数民族改于姓而来:
① 明朝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清朝时,南方的部分尼玛哈氏改于姓。
② 又有达斡尔、鄂伦春、土、回、高丽等小数民族有改于姓者。
得姓始祖
于邘叔。为周武王姬发之次子(一说第三子),武王灭商后,大举分封诸侯,他把于邘国分封给于叔,起初于叔为于邘叔,其名得于封地。后来于邘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有的姓了于邘,后来干脆去掉邑旁姓于,称为于姓,史称于姓正宗,是为河南于氏,后世于姓尊于叔为于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繁衍播迁河南泌阳县北部一带,是古于邘国所在地,当然也是于姓的发祥地。在于邘国灭亡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于姓基本上都生活在今河南省境,播迁基本是以河南境内为主,如方城、午汤、许昌、伏牛山等地。秦汉时期,于姓人开始以河南为中心缓慢向周边播迁,北迁山西、河北、东迁安徽、山东,西迁陕西、甘肃,此期于姓主要是以我国北方的中原地区为繁衍播迁的中心,并形成三大郡望,即河南、东海、河内,由此,东迁入山东的于姓也开始兴旺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的军阀纷争割据,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于姓人跟随着逃难大军,大举南迁于东南广大地区,五胡乱华,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而战争又使中原地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为躲避战乱,处于河南南部的于姓则就近南下湖北,后辗转于四川、湖南。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战乱减少,也由于国人根深蒂固的恋家思想,于姓迁徙有等于无,却繁衍昌盛起来,于姓相继在北方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北宋末年,金兵攻陷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并掳走徽、钦二宗,有于姓人随往黑龙江。南宋后期,于姓开始由浙入闽,由闽入粤。元末农民起义军四起,社会动荡不安,江南人口锐减,由于山西表里山河的特殊优越位置,所受影响不大,朱明王朝建立,迁山西人于人口萧条处,则山西于姓也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其分别迁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等地。此前有河南于姓迁顺天府(今北京市)(据《于氏宗谱》所载)。清代,河南、河北,尤以山东的于姓人为多,闯关东谋生并定居。至此于姓人已遍布天下。如今,于姓分布以山东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于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其次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陕西等省亦多此姓,上述六省于姓约占全国汉族于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于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八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
历史名人
于 公:汉代东海郯(今山东省炎城北)人,曾官廷尉,为县狱吏。执法公允,凡犯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他所洗雪的“东海孝妇”一案,以善于决狱而成名,更是千古美谈。并且为我国民间代代相传的因果报应的道德规范,留下了为善为恶“万应不爽”的典型。
于 吉:一作干吉,琅琊(今山东省胶南县)人,东汉时方士,据称在曲阳泉水上得神书《太平清领书》(实为自著),多巫觋杂语。后至南方以符水为人疗病,人多事之,遂为吴·孙策所杀,著有《太平清领书》传世。
于 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今山东省泰安南)人,三国时魏国名将,因征战有功,封益寿亭侯,后被水淹七军,为关羽所掳,释放后,羞愧而死。
于栗磾:南北朝时期的北魏黑槊将军,世间少有的猛将。请看魏书《魏书.于栗磾传》
于 烈:北魏忠臣的楷模。深受拓跋宏等四代北魏皇帝的器重。
于 昕:北朝怀朔、武川镇将。在北魏击破柔然的过程中,立有大功。
于 濆:唐代晚期诗人,虽不为时人所重,但却具有显著现实主义创作特色,艺术上虽不够锤炼,但质朴无华,明快直切。《全唐诗》收其诗四十五首。
于 谦:字廷益(1398-1457),浙江省钱塘(今杭州)人,明朝大臣,成祖年间进士,曾历任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期间,平反冤案,赈济灾荒,颇得民心。英宗时,宦官王振专权,朝廷腐败。蒙古瓦剌贵族也先率军来犯,明军出兵阻击,全军覆没,英宗被俘,举国上下为之震动。一些朝臣主张南逃避敌,于谦力排众义,誓死保卫京师,并拥成王为帝(景帝)。后瓦剌军破紫荆关直逼京师,他亲自督战,击毙也先,大败瓦剌军。后官加少保,总督军务。英宗被释放后,于景泰八年发动“夺门之变”,夺回帝位。于谦被捕下狱,以“意欲谋逆”罪被叛处死刑,史称“行路嗟叹,天下冤之”。宪宗成化时,于谦被复官并赐祭,葬于西湖三台山麓。有《于忠肃集》。
于 准:清代山西省永宁(今属交口)人,清官于成龙的孙子,官至江苏、贵州巡抚。辑有《于清端公政书》等,于成龙的许多事迹都是他给整理的。
于 振:清代江苏金坛人。字鹤泉,号秋田。生卒年不详。清雍正元年(1723年)状元。此科为庆祝雍正帝登极大典特设恩科。雍正帝以于振为其登极首科状元,恩赐有加。除依例授职翰林院修撰外,还让他以修撰衔入值南书房。雍正二年,出任河南乡试主考官。雍正三年,赐居澄怀园。雍正五年,出任湖广学政。后因事遭贬,降为行人司司副。
于定国:字曼倩,系于公之子,西汉东海郯县人,汉初丞相,少学法于父,后为狱吏,宣帝时,任廷尉,决疑平法,后为丞相,被封为西平侯。
于志宁:唐代官吏。字仲谧(558-665),京兆高陵(今属陕西省)人,贞观中为太子右庶子,高宗时拜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封燕国公,以华州刺史致仕。
于休烈:唐代洛阳人,开元初举进士,累官至积贤殿学士。性恭俭仁爱,礼贤下士。本性真诚朴实,机警聪明。肃宗即位当了皇帝,于休烈从中都赶到京城被任命为给事中,后来又改任为太常少卿兼知礼仪使。中原遭到战乱破坏,文物书籍损失严重,于休烈将自己收藏的《五代论》献给国家,肃宗皇帝很满意,任命他为工部侍郎。于休烈在朝中任职三十多年,担任过许多重要显赫的官职,但家中却没有什么积蓄。一直保持正直俭朴,温文尔雅,从来也不将喜怒显示在脸上,他礼贤下士,鼓励提拔年轻人。虽然他官位高责任大,但工作勤奋,不知疲倦。他非常爱好读书,手中整天都拿着书本。
于慎行:明山东东阿人,字可远,更字无垢。隆庆进士。万历初历翰林院修撰,充日讲官。因劾张居正夺情,引疾归。后起官,历侍讲学士、礼部左右侍郎,累迁至礼部尚书。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起掌詹事府,后二年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寻病卒。在史馆以读书为事,明习典制,贯通百家,与冯琦并为文学名臣。其诗文弘丽,一时推为大手笔。著有《读史漫录》、《谷城山馆诗文集》等。
于成龙:字北溟(1617-1684),号于山,山西省永宁(今属交口)人,清代廉吏,其为官清廉,爱民如子,重视教育,兴修学校,康熙赞其“天下廉吏第一”,官至两江总督。
于敏中:字叔子(1714-1779),号耐圃,清江苏金坛人,于汉翔孙,清雍正癸卯年(1723年)状元于振之弟。少时资性过人,读书勤奋,雍正七年(1729年)考取举人。乾隆丁已年(1737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执掌山西试。不久担任山东、浙江学政,掌管所属各府、厅考试童生及生员。敏中担任浙江学政期间,考吏拔秀,罢庸补能,按期组织匀举,担任会试总裁,所拔多知名士。因其满腹经纶,文章冠绝一时,书法清秀洒脱,又通熟掌故,为乾隆皇帝所倚重。乾隆十八年(1753年)选任兵部侍郎,后改户部侍郎,加太子太保存,期间奉旨编纂《户部则例》126卷。乾隆二十五任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历时近20年;还就任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文渊阁领阁事先培植职,朝廷谕书多出其手。清廷 开设四库馆,他受命为正总裁,与大学士刘统勋力主搜辑《永乐大典》中古书。还担任国史馆、三通(《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馆总裁。平定四川金川时,敏中负责军书旁午,以书旨功赏戴双眼花翎,画像挂列紫光阁。乾隆四十二年敏中奏准,以纪事本末体撰写《钦定临清纪略》16卷。翌年,又奉旨编辑《西清`砚谱》24卷。还著有《素余堂集》、《日下旧闻考》159卷。卒后赠文襄,赐祭葬。
于式枚:清末官员,民初遗老。字晦若(1853-1916)。贺县(今贺州)人。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授兵部主事。充李鸿章幕僚多年,奏牍多出其手。1896年参加康有为倡设的保国会。1906年任广东提学使,广西京官联名上奏荐其兼任广西铁路公司总理,规划建筑广西境内铁路。1907年充出使考察宪政大臣,上奏反对立宪和召开国会,维护专制皇权,立宪派请罢。因得皇族和顽固派支持,擢升邮传部侍郎、礼部侍郎、学部侍郎、修订法律大臣、国史馆副总裁。辛亥革命后悲愤憔悴,稳居青岛,谢绝袁世凯聘为参议。1916年移居上海病死。
于右任: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号骚心、髯翁,晚号太平老人,陕西省三原人。光绪举人。早年投身民主革命,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追随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活动。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历任审计院院长、政府委员、监察院院长、最高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又是著名书法家、诗人,善草书,1964年病逝于台湾,有《右任文存》、《右任诗存》行世。
于学忠:国民党爱国将领。字孝侯(1890-1964),山东省蓬莱市于家庄村人,早年为吴佩孚之干将,后离吴投张,转入奉系,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保卫战,是张学良被软禁后奉系的重要将领。
郡望堂号
1、郡望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自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此支于氏,大概为于氏始祖邘叔的直系后裔。
东海郡:秦始置郡,治所在炎(今山东省炎城北)。西汉时相当今山东省费县、临沂、江苏省赣榆以南,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邳县以东和江苏省宿迁、灌南以北地区。此支于氏,应为春秋战国时于泰之后及北魏鲜卑族复姓万忸于氏改汉字单姓于氏的后裔。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省武涉西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此支于氏,亦为邘叔的直系后裔。
2、堂号
忠肃堂:明朝忠臣于谦,任兵部尚书。瓦剌犯大同,英宗被俘。徐珵力主迁都,于谦为了振兴国家,坚决反对。为了避免瓦剌以英宗要挟中原,于谦就拥景帝即位,打败了瓦剌。不料英宗回来后,听信谗言杀了于谦。多年后方平反昭雪,谥“忠肃”。
此外,于姓的主要堂号还以:“东海堂”、“为叙堂”、“福谦堂”、“佑启堂”等为堂号。
宗族特征
1、姓族人多志士能臣。如写“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以诗言志,诗如其人。
2、历史上于姓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3、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据清光绪二十六年于炳坤修《于氏族谱》,江苏江都于姓一支字行为:“谦恭孝友,仲福正常。”山东省乳山市司马庄于氏字辈共四十字,明万历年间修二十字为“思尔尚可哉,嗣继维崇心。天年开复性,间之一同新。”民国二十五年八修谱续二十字“作述宜长久,斯文善培人。国恩承永世,祖德绍万春。”
============================================================
【于姓宗祠通用对联】〖于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威隆节钺;
德卜门高。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魏名将于禁,字文则,钜平人,曹操名将。武帝时召拜军司马,征战有功,持军严整,累迁左将军,封益寿亭侯,假节钺。谥厉。下联典指汉代廷尉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人。宣帝时任廷尉,为人谦恭,决疑平法,务在哀鳏,加审慎之心,当时人说:“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少学法于父。父死,亦为狱吏,后擢为丞相,封西平侯。
救时宰相;
当代清官。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钱塘人于谦,字廷益,七岁时,有异僧称他为“救时宰相”。历官监察御史、兵部侍郎、河南巡抚、兵部尚书。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族瓦剌部首领也先南犯,他猝亲征的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于谦率军击退进攻北京的也先,保卫了京师,迎回英宗。下联典指清代山西永宁人于成龙,字北溪,历官罗城知县、黄州同知、两江总督,所到之处,以清廉著称,时称“天下清官第一”。
勤劳土木;
妙选瀛州。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杰出和政治家于谦(1398-1457),字廷益,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永乐进士。历官御史、兵部右侍郎。正统十三年(1448年),迁左侍郎。次年秋,瓦剌也先大举寇边,宦官王振挟英宗亲征,兵部尚书邝埜从征,留他理部事。未几,发生“土木之变”,英宗被俘,京师震恐。监国成王擢之为兵部尚书,全权经划京师防御。他拥立成王即位,是为景帝。十月,也先挟英宗破紫荆关入窥京师,他分遣诸将列阵九门外迎敌。而身自督战,也先挟英宗北逃。景泰元年(1450年),也先乞和,请归英宗。及迎还英宗,安置南宫,称上皇。后以所谓“谋逆罪”被杀害。下联典指唐初大臣于志宁(588-665),字仲谧,京兆高陵(今陕西省高陵)人。贞观中为太子右庶子。高宗时拜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封燕国公。以华州刺史致仕。
瀛洲望重;
廷尉门高。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初洛阳人于志宁,字仲谧,文学馆学士,为瀛洲十八学士之一,历官太子右庶子、太子太师、华州刺史,封燕国公。下联典指西汉东海人于公,曾官廷尉,执法公平。其闾门坏,地方父老共同为他重修,他让修得高大些,能容驷马车盖出入,并说:“我治狱多阴德,子孙必有发达的。”后来,其子于定国官至丞相,孙于永官至御史大夫。
廉让世泽;
大傅家声。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于义,北周闵帝时为安武太守。以家财分郡人之争讼者,讼者耻愧,移居他州。
-----------------------------------------------------------------
〖于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长歌昭日月;
大笔撼乾坤。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台湾政治大学挽于佑任联语节录。于佑任(1879-1964),原名伯循。陕西泾阳人。光绪举人。工诗词,精书法。有《佑任文存》、《佑任诗书》等。亦擅联语。
帆影清江水;
铃声碧草山。
——于邺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唐末进士)于邺《过百牢关贻舟中者》诗句联。
慎行大学士;
曼倩西平侯。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礼部尚书于慎行,字可远,东阿人。隆庆进士。万历初历修撰,后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以疾归。慎行学有原委,贯穿百家。神宗时,词馆中以慎竹及冯琦文学为一时冠。有《谷城山馆诗文集》。下联典指汉代廷尉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人。少学法于父。父死,亦为狱吏,后为廷尉,民自以不冤,擢为丞相,封西平侯。
青晚标广德;
红叶作良媒。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于志宁五世孙于琮,娶广德公主,后被害,公主亦自缢室中。下联典指于佑题诗红叶,宫女韩氏得之,后结为夫妻,“方知红叶是良媒”。
-----------------------------------------------------------------
〖于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红叶作良媒合;
青史标广德贞。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僖宗时学士于佑,在御沟行一红叶,上有诗句,于佑也题一叶,放在上流,被宫女韩夫人得到。后来,僖宗放宫女,于佑娶了韩夫人,二人分别取出红叶相示,说:“可以答谢良媒了。”原来,韩夫人诗中有“方知红叶是良媒”的句子。下联典指唐代于琮,字礼用,于志宁六世孙,宣宗时擢进士第,历官左拾遗、尚书右仆射。娶广德公主。黄巢攻入京师长安,于琮被杀,公主自缢而死。
-----------------------------------------------------------------
〖于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德及子孙,崇门容驷马;
功高家国,泰代出贤臣。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县狱吏于元公,东海郯人。决狱平。东海有孝妇,为太守冤杀,公争之不得,辞疾去。孝妇死。东海旱三年,后太守至。因公言致祭立雨。公闾门坏,父老方共治之。公谓曰:“少高大,令容驷马车盖,我治狱多阴德,子孙必有兴者。”后其子定国为丞相,孙永为御史大夫。皆封侯。下联典指明代杰出和政治家于谦。
砥柱中流,独揽朱明残祚;
庙容永奂,长赢史笔芳名。
——魏源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魏源题明代杰出和政治家于谦祠联。
============================================================
【于姓典故、趣事】
〖笑死于公〗
古时候,在郯城西边个二十里有个庄子,叫高大寺。庄上有个叫于公的人,在郯城城里当牢头禁子,这个人办事公道,从不欺负那些蹲牢的犯人。
这年腊月三十晚上,于公查完了牢房,正想回家过年,忽然听牢里有人搐嘎搐嘎的哭,开始是一个人、两个人,后来全牢的人都随着哭,于公纳闷,就问那些蹲牢的:“我一没打您,二没骂您,您哭什么的?”一连问了好几遍,才有一个上了年纪的犯人,对于公说:“老爷,眼下旁人都老老少少在一起过年了,可我们这些犯了王法的人,都不能回家和妻儿老小在一起,才思这个,心里怪难过,不由人的光想哭。”于公听了这话,寻思道:“天底下的人,那个不是父母生的呢?过年过节,都巴望和亲人团聚,这是人之常情。”沉吟半天就对着那些蹲牢的说:“都甭哭了,后天一早清晨,县令要来查狱,只要大伙能保证,在县令查狱前赶回来,我今晚上就放你们回家过年。”那些蹲牢的听于公这么一说,可恣坏了,一齐朝于公磕头说:“老爷放心,后天天亮以前,我们一定赶回来。”于公打开狱门,就把犯人都放走了。
正月初一这天,天上飘飘飖飖下起了鹅毛大雪,雪花子挤成疙瘩抱成蛋,一个劲的往地上落,不大会就把地皮盖得严丝合缝,于公看到这里,吓得两把捏着胆, 心里话:“海了!(方言,坏了)演上(方言,碰上)这场大雪,路上找不着路眼(方言,路迹),那些蹲牢的还能回来吗!”
于公家中上有八十开外的老母,下有两个讨人喜欢的孩子,还有一位知疼知热的贤孝妻子,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像一盆火,按当时的国法,私放犯人,犯抄杀满门大罪,于公望着这场漫天大雪,老下个不停,急得像热锅里的蚂蚁,团团乱转,哪还有心思过年吃饺子。
初二这天,天将闪明,雪住了,天晴了,屋外满世界白晃晃的,平地上雪没到膝盖子。于公换上一身干净衣服,蔫头耷脑的准备去送死去,不料,他到牢里一看,我的娘唻,满牢里的犯人一个没拉,都到齐了。他们各人蹲在各人的监号里,一个个都裹着一身雪,跟个雪蛋样。他们见了于公,一齐磕头谢恩。于公见了这光景,仰天大笑说:“皇天无情人有情,哈哈哈哈!”突然一口粘痰堵住了喉头,他咕咚一声张倒在地,死去了。
于公下葬后的第三天,蹲牢的亲朋好友,都赶来给于公添坟。后来,凡是刑满出狱的犯人,在回家之前要往于公的坟上添一兜土。年代久了,于公的坟越聚越大,占地十多亩,像一座小山。至今这座墓还在,在郯城西边个,叫县里管文物的管起来了。
--------------------------------------------------------------------------------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于侠少将
于侠(1915-2002),原名李顺堂,安徽省金寨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红军,1935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0军90师师部通信排排长,88师独立营副营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连长,120师359旅719团营副教导员、团政治处教育股股长,营教导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359旅特务团副政委,西北野战军2纵6师18团政委,第一野2军6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师长,海军高级专科学校副校长,潜水艇学校校长,北海舰队司令部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2年5月30日因病在青岛逝世,享年88岁。
于权伸少将
于权伸(1904-1973),原名于泉深,辽宁省西丰县人。1927年入东北军讲武堂学习。曾在东北军第127师647团任连长。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冀中人民自卫军第9大队大队长,第2团团长,冀中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第7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校长,华北军区209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绥远省军区司令部参谋长,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3年11月24日逝世,终年69岁。
于笑虹少将
于笑虹(1914-1973),又名于得海、于占魁,山东省即墨县人。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入伍,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第6行政区政训队副队长,21支队政治部主任,筑先纵队1团政治处主任,八路军武装工作团团长,卫河支队司令员,129师先遣纵队1团团长,新8旅22团政委,冀南军区第7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纵队办事处主任,2纵6旅政治部主任,第二野10军29师政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川南区委宣传部部长,宜宾地委书记兼宜宾军分区政委,第二野战军10军28师政委。后调入海军工作,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修造部政委,工程
部政委,第2海军学校校长兼政委,海军科学技术研究部部长,国防部第7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六机部第7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研究院院长,第3研究院院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73年6月18日逝世,终年59岁。
于敬山少将
于敬山(1919-1996),安徽省宿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营政治教导员,教导第5旅14团营政治教导员,15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滨海军区第4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2师4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2师政治部副主任,第四野战军38军113师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炮兵政治部副主任,第二炮兵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96年10月2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于永波上将
于永波(1931-——),满族,辽宁省瓦房店市人。1947年9月参加东北民主联军。194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团通信员,第四野战军团宣传队副队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团宣传干事。回国后,入解放军第四政治干部学校学习。1954年毕业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军教导大队宣传干事,军宣传处助理员,师宣传科副科长、科长。1965年3月任团副政委、政委。1968年政治部宣传处处长,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师政委。1978年12月任广州军区司令部办公室主任,军政治委员。1985年6月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党委常务委员。1989年11月任总政治部副主任、党委副书记。1992年10月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总政治部主任、党委书记。1993年3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93年6月晋升为上将军衔。
于振武上将
于振武(1931-——),辽宁省宽甸县人。1947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任第四野战军师司令部测绘员。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入空军第4航空学校学习,1951年毕业。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飞行员,团领航主任,飞行大队长,空军师司令部飞行技术检查主任、空军司令部射击训练主任、团长,沈阳军区空军司令部飞行训练处副处长、副师长,空军司令部军训部副部长,空军司令部军训部部长、军长,广州军区空军司令员,空军副司令员。1994年10月任空军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1996年1月晋升为空军上将军衔。1976年参与组织螺旋试飞,总结出飞机进入螺旋后改出的新方法,荣立二等功。
于泽民中将
于泽民(1932.11-——),河北省遵化县人。1948年入华北大学政治学院学习,同年参加中国人解放军,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兵团政治部青年干事。1950年入空军第一航空学校学习。毕业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飞行中队中队长、副大队长、大队长、副团长、团长、副师长,空军第4军副参谋长,空军航空兵某师师长,1981年-1987年1月任南京军区空军副参谋长、参谋长,1987年1月-1993年7月任解放军空军司令部参谋长,1994年退役。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1990年7月晋升为空军中将军衔。1951年荣立三等功一次;1964年率大队在空军轰炸大比武中获第一名;1981年率团演习,担任带队长机,团和机组荣立集体三等功。1981年被军区空军评为“学雷锋先进个人”称号。与刘春志合著《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于波少将
于波(1930.1-——),曾用名于锡春,山东省文登市人。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岸舰导弹试验基地副司令员。1990年7月退役。
1988年9月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于浩少将
于浩(1928.10-——),山东省烟台市人。1941年13岁时参加革命,毕业于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原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兼《当代中国》丛书《中国人民解放军》卷编辑部主任。1943年15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历任连长、营长、团长,先后参加过胶(县)高(密)即(墨)战役、潍县外围战、胶东保卫战、济南和淮海等多次战役战斗,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受嘉奖多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团长、师长、副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军职研究员兼政治工作研究室主任与《当代中国》丛书解放军卷编辑部主任等职。长期从事宣传教育和军事学术研究工作中,为部队的作战和建设撰写了大量材料,并在军内外报刊上发表过多篇文章。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多次立功受奖。离休后,被聘任中国书画艺术交流协会荣誉主席,现代民族书画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及多家书画院名誉院长等职。其学术研究造诣很深,是军事理论研究员。
于浩自幼酷爱书法,参加革命后,在戌马倥偬之余,仍笔耕不辍,博览中外书刊,广习名家名帖,在继承传统、博采众长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潇洒自如、挺拔苍劲之书风。近30年来,多次参加国内外书法大展赛,和荣获金、银、铜奖,一、二等奖和特别奖、荣誉奖等,并被中外多家书画艺术团体授予“世界书画艺术名人”、“当代书画艺术名人”、“跨世纪中外书画艺术名人”、“艺术家”等荣誉称号,其简历、作品被《将军诗书画大展作品集》、《世界当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20世纪书法作品鉴赏》、《海峡两岸书画家优秀作品集》、《跨世纪中外书画艺术家辞典》、《国际书画家辞典》、《当代艺苑》、《世界名人录》、《世界传世名画法书鉴赏》、《中华人民共和国书画家作品集》、《世界文化名人辞海》等30余部典集收入出版。
1988年9月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主持或参加撰写过《当代中国》丛书《中国人民解放军》、人民解放军各个历史时期《战时政治工作经验选编》、《战时政治工作研究》、《战略学》、《战役学纲要》各级《战斗条令》等多本论著,其中有些被评为全军军事科研成果特别奖和一等奖,他的书法作品被多家艺术博物馆收藏。
于曰家少将
于曰家(1942.6-——),山东省牟平县人。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空军基地司令员、军区空军司令部参谋长、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解放军成都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等职。是中国航空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名誉理事。
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年晋升为空军少将军衔。
于正江少将
于正江(1940.2-——),山东省即墨县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海军少将军衔,教授。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指挥学院院长,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军事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郑和航海学会副理事长。
主要业绩:长期从事海军作战、战略战术、教育院校和海军装备发展建设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实践,理论功底较深。组织过多次大规模模拟军事演习和海上实兵演习,曾参加过海上作战指挥,荣立过战功。主持编写过大型史料《海军战史》,主持过多项海军发展建设科研课题及咨询报告的论证研究,其成果曾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在《中国军事科学》、《海军学术研究》等重要刊物发表过10多篇论文,其中《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海军建设思想初探》被收入《将军文选》。由于工作突出,曾3次荣立三等功。著有《走向海洋的中国人》,1996年由海潮出版社出版。
于庆田少将
于庆田(1945-——),河北省无极县人。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64年从河北农村来到繁华的北京上学,被录取进了人大新闻系。次年成了班里第一个入党的学生,还被选为团支部书记。196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作为优秀毕业生,被特批参军入伍,1970年分配到了国防科委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当他到国防科委报到时,才知自己已被分到了甘肃酒泉的某部队。在基地先后担任宣传干事,发射中队政治指导员。1978年调到北京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机关工作整整20年,历任宣传科长、宣传处长、记者站长、副秘书长、秘书长,亲历了更多武器装备的定型试验,见证了我国战略武器和航天事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为宣传我国高科技发展,鼓舞全国人民的信心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用自己敏锐而深情的笔触写写下了大量厚重有力、振奋人心的报道。那些多少年来一直隐姓埋名的导弹专家、核试验专家的事迹,其中不少就是通过他采写的《获“小罗克韦尔奖章”的钱学森》、《核试验专家程开甲》、《航天老总任新民》、《航空老总——顾诵芬》、《逐鹿天际任遨游——记长征三号火箭总设计师谢光远》等一篇篇通讯而传遍神州大地、让世人瞩目的报道。1987年7月,邓小平同志在北戴河亲切接见包括核武器专家胡仁宇、卫星专家闵桂荣、测控专家巫致中在内的全国14位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作为组织工作人员,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见,并同科学家们一起参加了中央领导的宴请。1997年离开北京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又被调回酒泉工作。被任命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政治部主任,1999升任为副政治委员。2001年5月,升任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正军职政治委员,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秘书长。
1999年授予少将军衔,
于明初少将
于明初(1947.2-——),山东省乳山县海阳所镇邢家村人。1968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9年8月加入共产党。海军少将军衔。
1970年10月任海军某部护卫艇副艇长。1974年10月后,历任舰艇大队作训参谋、副参谋长、副大队长、大队长等职。1985年10月任快艇支队参谋长。1993年3月任福州水警区司令员。1995年6月后历任海军广州舰艇学院副院长、院长,广州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等职。
于俊久少将
于俊久(1928.9-2002.2),辽宁省庄河县人。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广西军区副参谋长、副司令员,中共广西军区纪委专职副书记。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2002年2月因病逝世,终年74岁。
于鸿礼少将
于鸿礼(1931-——),辽宁省丹东市人。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战士、班长、排长、连长、团参谋长、团长、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军参谋长等职。1985年7月至1990年6月担任山西省军区司令部第12任司令员。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于常启少将
于常启(1944.8-——),山东省文登市汪曈镇汪曈村人。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旅顺基地政治部主任,青岛基地政治部主任。1998年任海军青岛基地政治委员。
1988年9月1日被授予海军上校军衔,1992年7晋升为海军大校军衔,1999年7月晋升为海军少将军衔。
于景常少将
于景常(1942.3-——),山东省黄县人,196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7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函授)毕业,大学学历。
1959年至1961年任齐齐哈尔市绿化管理区文卫科科员。1961年至1969年任解放军陆军第64军190师通信营通信连战士、司务长、副政治指导员。1969年至1970年任解放军陆军第64军190师通信营有线连指导员。1970年至1973年任解放军第64军190师81243部队组织股股长。1973年至1975年任解放军第81243部队副政治委员。1975年至1978年任解放军第81243部队政治委员。1978年至1979年在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1979年至1983年任解放军陆军第64军190师570团政治委员。1983年至1985年任解放军陆军第64军190师部队副政治委员。1985年至1989年任解放军第81244部队政治委员。1989年至1992年任解放军第81065部队政治部主任。1992年至1993年任黑龙江省军区副政治委员、党委副书记。1993年2月至5月任黑龙江省军区政治委员、党委书记。1993年5月起任黑龙江省委常委、黑龙江省军区政治委员、党委书记。1992年至1994年在中央党校函授班学习。2002年当选为中共黑龙江省第九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1988后被授予大校军衔,1992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于殿臣少将
于殿臣(1930-——),江苏省镇江县人。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中共黑龙江省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于德惠少将
于德惠(1928-——),山东省文登县米山镇中山后村人。大专文化。中国共产党党员。1945年5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政治部书记,解放军军事学院办公室副主任,某师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71年8月-1980年11月任福州军区政治部联络部副部长、组织部部长等。1980年12月-1984年9月任福州军区炮兵政治部主任。1984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昌陆军学校政治委员。1985年7月担任南京政治学院办公室副主任、政治委员等职。1989年4月离休。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立三等功,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于(Yú)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据《广韵》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第二子(有说第三子)于邘(故城在今河南省沁阳西北于邘邰镇),称于邘叔。后来,于邘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于姓正宗。
2、出自古复姓淳于氏,为唐代时避讳宪宗李纯所改单姓于氏。据《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姓,称为淳于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单姓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袭未改的,形成此支于氏。
3、出自北魏时的万忸于氏,为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恢复本姓于。据《路史》所载,鲜卑族的万忸于氏原为山东于姓人,后随鲜卑改之,孝文帝汉化改革,又复于姓。这一支于氏虽然是从鲜卑族的万忸于氏所改,一向也被当作外来的姓氏看待,但在实际上,他们仍然是汉族于姓的后代,只是在汉代之时,有一位名为于公的后代,随着拓跋氏离开了中原,并且为了适存于鲜卑族而改姓为万忸于氏,等到后来鲜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国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娘家”,复姓为于而已。居住在北方的于姓之人,多为这一分支。
4、出自赐姓或少数民族改于姓而来:
① 明朝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清朝时,南方的部分尼玛哈氏改于姓。
② 又有达斡尔、鄂伦春、土、回、高丽等小数民族有改于姓者。
得姓始祖
于邘叔。为周武王姬发之次子(一说第三子),武王灭商后,大举分封诸侯,他把于邘国分封给于叔,起初于叔为于邘叔,其名得于封地。后来于邘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有的姓了于邘,后来干脆去掉邑旁姓于,称为于姓,史称于姓正宗,是为河南于氏,后世于姓尊于叔为于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繁衍播迁河南泌阳县北部一带,是古于邘国所在地,当然也是于姓的发祥地。在于邘国灭亡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于姓基本上都生活在今河南省境,播迁基本是以河南境内为主,如方城、午汤、许昌、伏牛山等地。秦汉时期,于姓人开始以河南为中心缓慢向周边播迁,北迁山西、河北、东迁安徽、山东,西迁陕西、甘肃,此期于姓主要是以我国北方的中原地区为繁衍播迁的中心,并形成三大郡望,即河南、东海、河内,由此,东迁入山东的于姓也开始兴旺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的军阀纷争割据,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于姓人跟随着逃难大军,大举南迁于东南广大地区,五胡乱华,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而战争又使中原地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为躲避战乱,处于河南南部的于姓则就近南下湖北,后辗转于四川、湖南。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战乱减少,也由于国人根深蒂固的恋家思想,于姓迁徙有等于无,却繁衍昌盛起来,于姓相继在北方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北宋末年,金兵攻陷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并掳走徽、钦二宗,有于姓人随往黑龙江。南宋后期,于姓开始由浙入闽,由闽入粤。元末农民起义军四起,社会动荡不安,江南人口锐减,由于山西表里山河的特殊优越位置,所受影响不大,朱明王朝建立,迁山西人于人口萧条处,则山西于姓也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其分别迁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等地。此前有河南于姓迁顺天府(今北京市)(据《于氏宗谱》所载)。清代,河南、河北,尤以山东的于姓人为多,闯关东谋生并定居。至此于姓人已遍布天下。如今,于姓分布以山东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于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其次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陕西等省亦多此姓,上述六省于姓约占全国汉族于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于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八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
历史名人
于 公:汉代东海郯(今山东省炎城北)人,曾官廷尉,为县狱吏。执法公允,凡犯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他所洗雪的“东海孝妇”一案,以善于决狱而成名,更是千古美谈。并且为我国民间代代相传的因果报应的道德规范,留下了为善为恶“万应不爽”的典型。
于 吉:一作干吉,琅琊(今山东省胶南县)人,东汉时方士,据称在曲阳泉水上得神书《太平清领书》(实为自著),多巫觋杂语。后至南方以符水为人疗病,人多事之,遂为吴·孙策所杀,著有《太平清领书》传世。
于 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今山东省泰安南)人,三国时魏国名将,因征战有功,封益寿亭侯,后被水淹七军,为关羽所掳,释放后,羞愧而死。
于栗磾:南北朝时期的北魏黑槊将军,世间少有的猛将。请看魏书《魏书.于栗磾传》
于 烈:北魏忠臣的楷模。深受拓跋宏等四代北魏皇帝的器重。
于 昕:北朝怀朔、武川镇将。在北魏击破柔然的过程中,立有大功。
于 濆:唐代晚期诗人,虽不为时人所重,但却具有显著现实主义创作特色,艺术上虽不够锤炼,但质朴无华,明快直切。《全唐诗》收其诗四十五首。
于 谦:字廷益(1398-1457),浙江省钱塘(今杭州)人,明朝大臣,成祖年间进士,曾历任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期间,平反冤案,赈济灾荒,颇得民心。英宗时,宦官王振专权,朝廷腐败。蒙古瓦剌贵族也先率军来犯,明军出兵阻击,全军覆没,英宗被俘,举国上下为之震动。一些朝臣主张南逃避敌,于谦力排众义,誓死保卫京师,并拥成王为帝(景帝)。后瓦剌军破紫荆关直逼京师,他亲自督战,击毙也先,大败瓦剌军。后官加少保,总督军务。英宗被释放后,于景泰八年发动“夺门之变”,夺回帝位。于谦被捕下狱,以“意欲谋逆”罪被叛处死刑,史称“行路嗟叹,天下冤之”。宪宗成化时,于谦被复官并赐祭,葬于西湖三台山麓。有《于忠肃集》。
于 准:清代山西省永宁(今属交口)人,清官于成龙的孙子,官至江苏、贵州巡抚。辑有《于清端公政书》等,于成龙的许多事迹都是他给整理的。
于 振:清代江苏金坛人。字鹤泉,号秋田。生卒年不详。清雍正元年(1723年)状元。此科为庆祝雍正帝登极大典特设恩科。雍正帝以于振为其登极首科状元,恩赐有加。除依例授职翰林院修撰外,还让他以修撰衔入值南书房。雍正二年,出任河南乡试主考官。雍正三年,赐居澄怀园。雍正五年,出任湖广学政。后因事遭贬,降为行人司司副。
于定国:字曼倩,系于公之子,西汉东海郯县人,汉初丞相,少学法于父,后为狱吏,宣帝时,任廷尉,决疑平法,后为丞相,被封为西平侯。
于志宁:唐代官吏。字仲谧(558-665),京兆高陵(今属陕西省)人,贞观中为太子右庶子,高宗时拜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封燕国公,以华州刺史致仕。
于休烈:唐代洛阳人,开元初举进士,累官至积贤殿学士。性恭俭仁爱,礼贤下士。本性真诚朴实,机警聪明。肃宗即位当了皇帝,于休烈从中都赶到京城被任命为给事中,后来又改任为太常少卿兼知礼仪使。中原遭到战乱破坏,文物书籍损失严重,于休烈将自己收藏的《五代论》献给国家,肃宗皇帝很满意,任命他为工部侍郎。于休烈在朝中任职三十多年,担任过许多重要显赫的官职,但家中却没有什么积蓄。一直保持正直俭朴,温文尔雅,从来也不将喜怒显示在脸上,他礼贤下士,鼓励提拔年轻人。虽然他官位高责任大,但工作勤奋,不知疲倦。他非常爱好读书,手中整天都拿着书本。
于慎行:明山东东阿人,字可远,更字无垢。隆庆进士。万历初历翰林院修撰,充日讲官。因劾张居正夺情,引疾归。后起官,历侍讲学士、礼部左右侍郎,累迁至礼部尚书。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起掌詹事府,后二年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寻病卒。在史馆以读书为事,明习典制,贯通百家,与冯琦并为文学名臣。其诗文弘丽,一时推为大手笔。著有《读史漫录》、《谷城山馆诗文集》等。
于成龙:字北溟(1617-1684),号于山,山西省永宁(今属交口)人,清代廉吏,其为官清廉,爱民如子,重视教育,兴修学校,康熙赞其“天下廉吏第一”,官至两江总督。
于敏中:字叔子(1714-1779),号耐圃,清江苏金坛人,于汉翔孙,清雍正癸卯年(1723年)状元于振之弟。少时资性过人,读书勤奋,雍正七年(1729年)考取举人。乾隆丁已年(1737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执掌山西试。不久担任山东、浙江学政,掌管所属各府、厅考试童生及生员。敏中担任浙江学政期间,考吏拔秀,罢庸补能,按期组织匀举,担任会试总裁,所拔多知名士。因其满腹经纶,文章冠绝一时,书法清秀洒脱,又通熟掌故,为乾隆皇帝所倚重。乾隆十八年(1753年)选任兵部侍郎,后改户部侍郎,加太子太保存,期间奉旨编纂《户部则例》126卷。乾隆二十五任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历时近20年;还就任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文渊阁领阁事先培植职,朝廷谕书多出其手。清廷 开设四库馆,他受命为正总裁,与大学士刘统勋力主搜辑《永乐大典》中古书。还担任国史馆、三通(《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馆总裁。平定四川金川时,敏中负责军书旁午,以书旨功赏戴双眼花翎,画像挂列紫光阁。乾隆四十二年敏中奏准,以纪事本末体撰写《钦定临清纪略》16卷。翌年,又奉旨编辑《西清`砚谱》24卷。还著有《素余堂集》、《日下旧闻考》159卷。卒后赠文襄,赐祭葬。
于式枚:清末官员,民初遗老。字晦若(1853-1916)。贺县(今贺州)人。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授兵部主事。充李鸿章幕僚多年,奏牍多出其手。1896年参加康有为倡设的保国会。1906年任广东提学使,广西京官联名上奏荐其兼任广西铁路公司总理,规划建筑广西境内铁路。1907年充出使考察宪政大臣,上奏反对立宪和召开国会,维护专制皇权,立宪派请罢。因得皇族和顽固派支持,擢升邮传部侍郎、礼部侍郎、学部侍郎、修订法律大臣、国史馆副总裁。辛亥革命后悲愤憔悴,稳居青岛,谢绝袁世凯聘为参议。1916年移居上海病死。
于右任: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号骚心、髯翁,晚号太平老人,陕西省三原人。光绪举人。早年投身民主革命,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追随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活动。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历任审计院院长、政府委员、监察院院长、最高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又是著名书法家、诗人,善草书,1964年病逝于台湾,有《右任文存》、《右任诗存》行世。
于学忠:国民党爱国将领。字孝侯(1890-1964),山东省蓬莱市于家庄村人,早年为吴佩孚之干将,后离吴投张,转入奉系,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保卫战,是张学良被软禁后奉系的重要将领。
郡望堂号
1、郡望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自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此支于氏,大概为于氏始祖邘叔的直系后裔。
东海郡:秦始置郡,治所在炎(今山东省炎城北)。西汉时相当今山东省费县、临沂、江苏省赣榆以南,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邳县以东和江苏省宿迁、灌南以北地区。此支于氏,应为春秋战国时于泰之后及北魏鲜卑族复姓万忸于氏改汉字单姓于氏的后裔。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省武涉西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此支于氏,亦为邘叔的直系后裔。
2、堂号
忠肃堂:明朝忠臣于谦,任兵部尚书。瓦剌犯大同,英宗被俘。徐珵力主迁都,于谦为了振兴国家,坚决反对。为了避免瓦剌以英宗要挟中原,于谦就拥景帝即位,打败了瓦剌。不料英宗回来后,听信谗言杀了于谦。多年后方平反昭雪,谥“忠肃”。
此外,于姓的主要堂号还以:“东海堂”、“为叙堂”、“福谦堂”、“佑启堂”等为堂号。
宗族特征
1、姓族人多志士能臣。如写“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以诗言志,诗如其人。
2、历史上于姓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3、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据清光绪二十六年于炳坤修《于氏族谱》,江苏江都于姓一支字行为:“谦恭孝友,仲福正常。”山东省乳山市司马庄于氏字辈共四十字,明万历年间修二十字为“思尔尚可哉,嗣继维崇心。天年开复性,间之一同新。”民国二十五年八修谱续二十字“作述宜长久,斯文善培人。国恩承永世,祖德绍万春。”
============================================================
【于姓宗祠通用对联】〖于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威隆节钺;
德卜门高。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魏名将于禁,字文则,钜平人,曹操名将。武帝时召拜军司马,征战有功,持军严整,累迁左将军,封益寿亭侯,假节钺。谥厉。下联典指汉代廷尉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人。宣帝时任廷尉,为人谦恭,决疑平法,务在哀鳏,加审慎之心,当时人说:“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少学法于父。父死,亦为狱吏,后擢为丞相,封西平侯。
救时宰相;
当代清官。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钱塘人于谦,字廷益,七岁时,有异僧称他为“救时宰相”。历官监察御史、兵部侍郎、河南巡抚、兵部尚书。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族瓦剌部首领也先南犯,他猝亲征的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于谦率军击退进攻北京的也先,保卫了京师,迎回英宗。下联典指清代山西永宁人于成龙,字北溪,历官罗城知县、黄州同知、两江总督,所到之处,以清廉著称,时称“天下清官第一”。
勤劳土木;
妙选瀛州。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杰出和政治家于谦(1398-1457),字廷益,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永乐进士。历官御史、兵部右侍郎。正统十三年(1448年),迁左侍郎。次年秋,瓦剌也先大举寇边,宦官王振挟英宗亲征,兵部尚书邝埜从征,留他理部事。未几,发生“土木之变”,英宗被俘,京师震恐。监国成王擢之为兵部尚书,全权经划京师防御。他拥立成王即位,是为景帝。十月,也先挟英宗破紫荆关入窥京师,他分遣诸将列阵九门外迎敌。而身自督战,也先挟英宗北逃。景泰元年(1450年),也先乞和,请归英宗。及迎还英宗,安置南宫,称上皇。后以所谓“谋逆罪”被杀害。下联典指唐初大臣于志宁(588-665),字仲谧,京兆高陵(今陕西省高陵)人。贞观中为太子右庶子。高宗时拜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封燕国公。以华州刺史致仕。
瀛洲望重;
廷尉门高。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初洛阳人于志宁,字仲谧,文学馆学士,为瀛洲十八学士之一,历官太子右庶子、太子太师、华州刺史,封燕国公。下联典指西汉东海人于公,曾官廷尉,执法公平。其闾门坏,地方父老共同为他重修,他让修得高大些,能容驷马车盖出入,并说:“我治狱多阴德,子孙必有发达的。”后来,其子于定国官至丞相,孙于永官至御史大夫。
廉让世泽;
大傅家声。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于义,北周闵帝时为安武太守。以家财分郡人之争讼者,讼者耻愧,移居他州。
-----------------------------------------------------------------
〖于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长歌昭日月;
大笔撼乾坤。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台湾政治大学挽于佑任联语节录。于佑任(1879-1964),原名伯循。陕西泾阳人。光绪举人。工诗词,精书法。有《佑任文存》、《佑任诗书》等。亦擅联语。
帆影清江水;
铃声碧草山。
——于邺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唐末进士)于邺《过百牢关贻舟中者》诗句联。
慎行大学士;
曼倩西平侯。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礼部尚书于慎行,字可远,东阿人。隆庆进士。万历初历修撰,后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以疾归。慎行学有原委,贯穿百家。神宗时,词馆中以慎竹及冯琦文学为一时冠。有《谷城山馆诗文集》。下联典指汉代廷尉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人。少学法于父。父死,亦为狱吏,后为廷尉,民自以不冤,擢为丞相,封西平侯。
青晚标广德;
红叶作良媒。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于志宁五世孙于琮,娶广德公主,后被害,公主亦自缢室中。下联典指于佑题诗红叶,宫女韩氏得之,后结为夫妻,“方知红叶是良媒”。
-----------------------------------------------------------------
〖于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红叶作良媒合;
青史标广德贞。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僖宗时学士于佑,在御沟行一红叶,上有诗句,于佑也题一叶,放在上流,被宫女韩夫人得到。后来,僖宗放宫女,于佑娶了韩夫人,二人分别取出红叶相示,说:“可以答谢良媒了。”原来,韩夫人诗中有“方知红叶是良媒”的句子。下联典指唐代于琮,字礼用,于志宁六世孙,宣宗时擢进士第,历官左拾遗、尚书右仆射。娶广德公主。黄巢攻入京师长安,于琮被杀,公主自缢而死。
-----------------------------------------------------------------
〖于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德及子孙,崇门容驷马;
功高家国,泰代出贤臣。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县狱吏于元公,东海郯人。决狱平。东海有孝妇,为太守冤杀,公争之不得,辞疾去。孝妇死。东海旱三年,后太守至。因公言致祭立雨。公闾门坏,父老方共治之。公谓曰:“少高大,令容驷马车盖,我治狱多阴德,子孙必有兴者。”后其子定国为丞相,孙永为御史大夫。皆封侯。下联典指明代杰出和政治家于谦。
砥柱中流,独揽朱明残祚;
庙容永奂,长赢史笔芳名。
——魏源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魏源题明代杰出和政治家于谦祠联。
============================================================
【于姓典故、趣事】
〖笑死于公〗
古时候,在郯城西边个二十里有个庄子,叫高大寺。庄上有个叫于公的人,在郯城城里当牢头禁子,这个人办事公道,从不欺负那些蹲牢的犯人。
这年腊月三十晚上,于公查完了牢房,正想回家过年,忽然听牢里有人搐嘎搐嘎的哭,开始是一个人、两个人,后来全牢的人都随着哭,于公纳闷,就问那些蹲牢的:“我一没打您,二没骂您,您哭什么的?”一连问了好几遍,才有一个上了年纪的犯人,对于公说:“老爷,眼下旁人都老老少少在一起过年了,可我们这些犯了王法的人,都不能回家和妻儿老小在一起,才思这个,心里怪难过,不由人的光想哭。”于公听了这话,寻思道:“天底下的人,那个不是父母生的呢?过年过节,都巴望和亲人团聚,这是人之常情。”沉吟半天就对着那些蹲牢的说:“都甭哭了,后天一早清晨,县令要来查狱,只要大伙能保证,在县令查狱前赶回来,我今晚上就放你们回家过年。”那些蹲牢的听于公这么一说,可恣坏了,一齐朝于公磕头说:“老爷放心,后天天亮以前,我们一定赶回来。”于公打开狱门,就把犯人都放走了。
正月初一这天,天上飘飘飖飖下起了鹅毛大雪,雪花子挤成疙瘩抱成蛋,一个劲的往地上落,不大会就把地皮盖得严丝合缝,于公看到这里,吓得两把捏着胆, 心里话:“海了!(方言,坏了)演上(方言,碰上)这场大雪,路上找不着路眼(方言,路迹),那些蹲牢的还能回来吗!”
于公家中上有八十开外的老母,下有两个讨人喜欢的孩子,还有一位知疼知热的贤孝妻子,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像一盆火,按当时的国法,私放犯人,犯抄杀满门大罪,于公望着这场漫天大雪,老下个不停,急得像热锅里的蚂蚁,团团乱转,哪还有心思过年吃饺子。
初二这天,天将闪明,雪住了,天晴了,屋外满世界白晃晃的,平地上雪没到膝盖子。于公换上一身干净衣服,蔫头耷脑的准备去送死去,不料,他到牢里一看,我的娘唻,满牢里的犯人一个没拉,都到齐了。他们各人蹲在各人的监号里,一个个都裹着一身雪,跟个雪蛋样。他们见了于公,一齐磕头谢恩。于公见了这光景,仰天大笑说:“皇天无情人有情,哈哈哈哈!”突然一口粘痰堵住了喉头,他咕咚一声张倒在地,死去了。
于公下葬后的第三天,蹲牢的亲朋好友,都赶来给于公添坟。后来,凡是刑满出狱的犯人,在回家之前要往于公的坟上添一兜土。年代久了,于公的坟越聚越大,占地十多亩,像一座小山。至今这座墓还在,在郯城西边个,叫县里管文物的管起来了。
--------------------------------------------------------------------------------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于侠少将
于侠(1915-2002),原名李顺堂,安徽省金寨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红军,1935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0军90师师部通信排排长,88师独立营副营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连长,120师359旅719团营副教导员、团政治处教育股股长,营教导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359旅特务团副政委,西北野战军2纵6师18团政委,第一野2军6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师长,海军高级专科学校副校长,潜水艇学校校长,北海舰队司令部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2年5月30日因病在青岛逝世,享年88岁。
于权伸少将
于权伸(1904-1973),原名于泉深,辽宁省西丰县人。1927年入东北军讲武堂学习。曾在东北军第127师647团任连长。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冀中人民自卫军第9大队大队长,第2团团长,冀中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第7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校长,华北军区209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绥远省军区司令部参谋长,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3年11月24日逝世,终年69岁。
于笑虹少将
于笑虹(1914-1973),又名于得海、于占魁,山东省即墨县人。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入伍,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第6行政区政训队副队长,21支队政治部主任,筑先纵队1团政治处主任,八路军武装工作团团长,卫河支队司令员,129师先遣纵队1团团长,新8旅22团政委,冀南军区第7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纵队办事处主任,2纵6旅政治部主任,第二野10军29师政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川南区委宣传部部长,宜宾地委书记兼宜宾军分区政委,第二野战军10军28师政委。后调入海军工作,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修造部政委,工程
部政委,第2海军学校校长兼政委,海军科学技术研究部部长,国防部第7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六机部第7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研究院院长,第3研究院院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73年6月18日逝世,终年59岁。
于敬山少将
于敬山(1919-1996),安徽省宿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营政治教导员,教导第5旅14团营政治教导员,15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滨海军区第4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2师4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2师政治部副主任,第四野战军38军113师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炮兵政治部副主任,第二炮兵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96年10月2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于永波上将
于永波(1931-——),满族,辽宁省瓦房店市人。1947年9月参加东北民主联军。194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团通信员,第四野战军团宣传队副队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团宣传干事。回国后,入解放军第四政治干部学校学习。1954年毕业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军教导大队宣传干事,军宣传处助理员,师宣传科副科长、科长。1965年3月任团副政委、政委。1968年政治部宣传处处长,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师政委。1978年12月任广州军区司令部办公室主任,军政治委员。1985年6月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党委常务委员。1989年11月任总政治部副主任、党委副书记。1992年10月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总政治部主任、党委书记。1993年3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93年6月晋升为上将军衔。
于振武上将
于振武(1931-——),辽宁省宽甸县人。1947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任第四野战军师司令部测绘员。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入空军第4航空学校学习,1951年毕业。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飞行员,团领航主任,飞行大队长,空军师司令部飞行技术检查主任、空军司令部射击训练主任、团长,沈阳军区空军司令部飞行训练处副处长、副师长,空军司令部军训部副部长,空军司令部军训部部长、军长,广州军区空军司令员,空军副司令员。1994年10月任空军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1996年1月晋升为空军上将军衔。1976年参与组织螺旋试飞,总结出飞机进入螺旋后改出的新方法,荣立二等功。
于泽民中将
于泽民(1932.11-——),河北省遵化县人。1948年入华北大学政治学院学习,同年参加中国人解放军,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兵团政治部青年干事。1950年入空军第一航空学校学习。毕业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飞行中队中队长、副大队长、大队长、副团长、团长、副师长,空军第4军副参谋长,空军航空兵某师师长,1981年-1987年1月任南京军区空军副参谋长、参谋长,1987年1月-1993年7月任解放军空军司令部参谋长,1994年退役。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1990年7月晋升为空军中将军衔。1951年荣立三等功一次;1964年率大队在空军轰炸大比武中获第一名;1981年率团演习,担任带队长机,团和机组荣立集体三等功。1981年被军区空军评为“学雷锋先进个人”称号。与刘春志合著《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于波少将
于波(1930.1-——),曾用名于锡春,山东省文登市人。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岸舰导弹试验基地副司令员。1990年7月退役。
1988年9月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于浩少将
于浩(1928.10-——),山东省烟台市人。1941年13岁时参加革命,毕业于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原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兼《当代中国》丛书《中国人民解放军》卷编辑部主任。1943年15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历任连长、营长、团长,先后参加过胶(县)高(密)即(墨)战役、潍县外围战、胶东保卫战、济南和淮海等多次战役战斗,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受嘉奖多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团长、师长、副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军职研究员兼政治工作研究室主任与《当代中国》丛书解放军卷编辑部主任等职。长期从事宣传教育和军事学术研究工作中,为部队的作战和建设撰写了大量材料,并在军内外报刊上发表过多篇文章。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多次立功受奖。离休后,被聘任中国书画艺术交流协会荣誉主席,现代民族书画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及多家书画院名誉院长等职。其学术研究造诣很深,是军事理论研究员。
于浩自幼酷爱书法,参加革命后,在戌马倥偬之余,仍笔耕不辍,博览中外书刊,广习名家名帖,在继承传统、博采众长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潇洒自如、挺拔苍劲之书风。近30年来,多次参加国内外书法大展赛,和荣获金、银、铜奖,一、二等奖和特别奖、荣誉奖等,并被中外多家书画艺术团体授予“世界书画艺术名人”、“当代书画艺术名人”、“跨世纪中外书画艺术名人”、“艺术家”等荣誉称号,其简历、作品被《将军诗书画大展作品集》、《世界当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20世纪书法作品鉴赏》、《海峡两岸书画家优秀作品集》、《跨世纪中外书画艺术家辞典》、《国际书画家辞典》、《当代艺苑》、《世界名人录》、《世界传世名画法书鉴赏》、《中华人民共和国书画家作品集》、《世界文化名人辞海》等30余部典集收入出版。
1988年9月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主持或参加撰写过《当代中国》丛书《中国人民解放军》、人民解放军各个历史时期《战时政治工作经验选编》、《战时政治工作研究》、《战略学》、《战役学纲要》各级《战斗条令》等多本论著,其中有些被评为全军军事科研成果特别奖和一等奖,他的书法作品被多家艺术博物馆收藏。
于曰家少将
于曰家(1942.6-——),山东省牟平县人。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空军基地司令员、军区空军司令部参谋长、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解放军成都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等职。是中国航空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名誉理事。
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年晋升为空军少将军衔。
于正江少将
于正江(1940.2-——),山东省即墨县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海军少将军衔,教授。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指挥学院院长,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军事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郑和航海学会副理事长。
主要业绩:长期从事海军作战、战略战术、教育院校和海军装备发展建设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实践,理论功底较深。组织过多次大规模模拟军事演习和海上实兵演习,曾参加过海上作战指挥,荣立过战功。主持编写过大型史料《海军战史》,主持过多项海军发展建设科研课题及咨询报告的论证研究,其成果曾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在《中国军事科学》、《海军学术研究》等重要刊物发表过10多篇论文,其中《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海军建设思想初探》被收入《将军文选》。由于工作突出,曾3次荣立三等功。著有《走向海洋的中国人》,1996年由海潮出版社出版。
于庆田少将
于庆田(1945-——),河北省无极县人。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64年从河北农村来到繁华的北京上学,被录取进了人大新闻系。次年成了班里第一个入党的学生,还被选为团支部书记。196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作为优秀毕业生,被特批参军入伍,1970年分配到了国防科委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当他到国防科委报到时,才知自己已被分到了甘肃酒泉的某部队。在基地先后担任宣传干事,发射中队政治指导员。1978年调到北京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机关工作整整20年,历任宣传科长、宣传处长、记者站长、副秘书长、秘书长,亲历了更多武器装备的定型试验,见证了我国战略武器和航天事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为宣传我国高科技发展,鼓舞全国人民的信心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用自己敏锐而深情的笔触写写下了大量厚重有力、振奋人心的报道。那些多少年来一直隐姓埋名的导弹专家、核试验专家的事迹,其中不少就是通过他采写的《获“小罗克韦尔奖章”的钱学森》、《核试验专家程开甲》、《航天老总任新民》、《航空老总——顾诵芬》、《逐鹿天际任遨游——记长征三号火箭总设计师谢光远》等一篇篇通讯而传遍神州大地、让世人瞩目的报道。1987年7月,邓小平同志在北戴河亲切接见包括核武器专家胡仁宇、卫星专家闵桂荣、测控专家巫致中在内的全国14位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作为组织工作人员,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见,并同科学家们一起参加了中央领导的宴请。1997年离开北京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又被调回酒泉工作。被任命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政治部主任,1999升任为副政治委员。2001年5月,升任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正军职政治委员,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秘书长。
1999年授予少将军衔,
于明初少将
于明初(1947.2-——),山东省乳山县海阳所镇邢家村人。1968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9年8月加入共产党。海军少将军衔。
1970年10月任海军某部护卫艇副艇长。1974年10月后,历任舰艇大队作训参谋、副参谋长、副大队长、大队长等职。1985年10月任快艇支队参谋长。1993年3月任福州水警区司令员。1995年6月后历任海军广州舰艇学院副院长、院长,广州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等职。
于俊久少将
于俊久(1928.9-2002.2),辽宁省庄河县人。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广西军区副参谋长、副司令员,中共广西军区纪委专职副书记。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2002年2月因病逝世,终年74岁。
于鸿礼少将
于鸿礼(1931-——),辽宁省丹东市人。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战士、班长、排长、连长、团参谋长、团长、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军参谋长等职。1985年7月至1990年6月担任山西省军区司令部第12任司令员。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于常启少将
于常启(1944.8-——),山东省文登市汪曈镇汪曈村人。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旅顺基地政治部主任,青岛基地政治部主任。1998年任海军青岛基地政治委员。
1988年9月1日被授予海军上校军衔,1992年7晋升为海军大校军衔,1999年7月晋升为海军少将军衔。
于景常少将
于景常(1942.3-——),山东省黄县人,196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7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函授)毕业,大学学历。
1959年至1961年任齐齐哈尔市绿化管理区文卫科科员。1961年至1969年任解放军陆军第64军190师通信营通信连战士、司务长、副政治指导员。1969年至1970年任解放军陆军第64军190师通信营有线连指导员。1970年至1973年任解放军第64军190师81243部队组织股股长。1973年至1975年任解放军第81243部队副政治委员。1975年至1978年任解放军第81243部队政治委员。1978年至1979年在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1979年至1983年任解放军陆军第64军190师570团政治委员。1983年至1985年任解放军陆军第64军190师部队副政治委员。1985年至1989年任解放军第81244部队政治委员。1989年至1992年任解放军第81065部队政治部主任。1992年至1993年任黑龙江省军区副政治委员、党委副书记。1993年2月至5月任黑龙江省军区政治委员、党委书记。1993年5月起任黑龙江省委常委、黑龙江省军区政治委员、党委书记。1992年至1994年在中央党校函授班学习。2002年当选为中共黑龙江省第九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1988后被授予大校军衔,1992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于殿臣少将
于殿臣(1930-——),江苏省镇江县人。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中共黑龙江省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于德惠少将
于德惠(1928-——),山东省文登县米山镇中山后村人。大专文化。中国共产党党员。1945年5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政治部书记,解放军军事学院办公室副主任,某师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71年8月-1980年11月任福州军区政治部联络部副部长、组织部部长等。1980年12月-1984年9月任福州军区炮兵政治部主任。1984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昌陆军学校政治委员。1985年7月担任南京政治学院办公室副主任、政治委员等职。1989年4月离休。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立三等功,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